明十七年(年),李自成农民反抗*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那时,统有重兵把守山海关的将*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准备将农民*归顺。在途中,恰巧遇到从北京逃出的吴府家人,据报他的父母已被俘,他并不气馁,当陈圆圆报他的爱妾陈圆圆为闯王部将刘宗敏所获时,他气得浑身发抖,不由“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即掉转马头奔回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然后合兵夹击农民起义*,将起义*镇压下去,后受清廷封平西王。
从此,他又为清*开路,击败了陕西、四川的农民*,并与清朝大将多尼一起进*云贵,追击南明小朝廷,迫使缅甸王朝交出南明永历帝,在昆明将永历帝绞死。清廷嘉其忠顺,晋封他为平西亲王,镇守云贵。
他在云贵戍边数十年,羽翼渐丰,粮草丰盈,部下勇健尚斗,战斗力极强,成了三藩中最强大的割据势力,野心也渐渐膨胀,萌发了反清复明,夺取满清天下的幻想。
时值康熙帝除掉权臣鳌拜之后,决计削藩以巩固清廷统治,便命吴三桂到辽东“易地为王”,久欲反清自立为帝的吴三桂,便来先发制人,拘捕钦差哲尔肯和博达礼,前明崇祯三年(年),钦差哲尔肯和博达礼在明崇祯三年(年)的名义下,宣布“反清复明”,自称“天下皆讨兵马大元帅”,以康熙帝为“周王”元年,使*民蓄发易服,改国号,联络靖南、平南二藩及各地反清势力,共谋霸业。
而在当时,大清虽已建立三十余年,但人心思明,反对异族统治的思潮仍普遍存在,因而一时反者四起,声势颇盛。康熙帝闻警,立即调集重兵讨伐,公布了“三藩”的罪状,削去了“三藩”的官爵,并把供职于北京(实为留在北京做人质)的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押上了监狱。那时南方的清*防守较弱,而“三藩”势力又强,应敌甚多,因此,吴*很快占领了湖南、湖北,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被反清势力占领,当时颇有动摇大清帝国统治之势。
在吴*占领南方部分地区之后,吴三桂犯了一个战略上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他踌躇不前,举棋不定,没有乘胜追击,北上推翻清廷统治。杀人如麻的他,一生都在信神信佛。听到南岳有一只小白龟显灵,他就到了南岳庙。
在恐惧中,他将天下与图展置于神案之上,秉烛行礼,又将铜钱大小的白龟置于图展之上。这白龟说也怪,爬上爬下,只在衡阳、永州一带打转,后来又转到云、贵一带,总不肯爬过长江。吴三桂见之心灰意冷,觉得天下大乱,帝业不顺。
回去之后,立即将逮捕的原清廷钦差放了出来,让他们回京复奏:愿与清廷商议,如清廷愿拆分土地,让他划江而治,立国为国,不杀其长子吴应熊,他立刻就去了。「卧榻之侧,岂容人酣睡?」康熙帝不买他的帐,便立即下令绞死吴应熊和他的儿子吴世霖。吴三桂闻讯,才放弃求和封国的幻想,决定在长江以南建立自己的国家。
那么他的“大周”国都该立于何处?一时众议纷纭,于是他命令他的爱婿胡国柱从铁箱中取出一块石碑说:“此碑于五华山中挖出,孤才举义师立国,碑上所镌,可释众卿疑虑。”众人只见碑上刻有这么几行字:“鱼生足,三家哭,土边木,土边木,铁扁担到头也自足。”众不知作何解?胡国柱帮助解释道:“鱼生足”者,鱼得足乃行也,含意即为“衡”字;“三家哭,土边木”者,隐为大王尊讳,乃“三桂”二字也;末句乃大王受命于天,永寿永昌之意也。此乃天授大王为大周皇帝,以继汉族帝统,建都衡州也!此石碑展示后,部下虽有些猜疑,但谁也不敢提出异议。
早在云贵之时,吴三桂就已酝酿反清自立为帝,欺压天下,他暗暗让心腹夏国相为他准备这块石碑,企图借神签之言,达到名正言顺称帝的目的。而为什么在衡州建都呢?吴三桂也很早就想到了: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的*事战略地位很重要:衡州腹地连在中原,背靠云贵,山高林密,是南中国的重镇,退可守,进可攻。首先在此建都称帝立业,以召天下之士,然后染指北方,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