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当好村里人干好村里事南方新闻网
TUhjnbcbe - 2023/3/2 19:02:00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02013.html

“又去驻村了?”连日来,认识梁达讯的同事、同学、朋友见到他,一见面就以这样的问候开头。

战完脱贫攻坚,又攻乡村振兴,梁达讯步履不停。

37岁、高高瘦瘦的梁达讯,浑身是劲。从五华县胜利村到梅江区新联村,再到梅县区桃尧镇,梁达讯用脚步丈量着乡村土地,几乎所有村民家中都留下他的身影。村里每条道路都留下他的脚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员的责任担当。

三载驻村,梁达讯早已从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成为了帮扶工作的“内行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如今的他,又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战场’变了,初心不变。”梁达讯笃定前行。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从陌生到熟悉

“不是驻村,而是村子住进我心里”

7月24日,梁达讯一步三回头,不舍得离开了新联村。

“真要走啊?那以后要常回来看看……”当天,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乡村振兴交接大会结束后,村干部们拉着梁达讯的手说道,梁达讯频频点头。

初见梁达讯,高高瘦瘦,身材挺拔,鞋子沾上了泥土……眼前这位坐在村民家门口的年轻人,与大叔大妈拉起了家常,聊起农活头头是道。

干练、话少、接地气是梁达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一聊到扶贫工作,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对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都能娓娓道来,但在两年前,他还是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

当年,梁达讯主动请缨,跟随驻村工作队队长罗斌来到新联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从此便与新联村结缘。

驻村不久后,梁达讯就踏遍了村中的沟沟坎坎。从清晨到日落,梁达讯每天都背着装有脱贫户资料的背包,走村入户摸实情,对基本情况、*策享受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白天走访,晚上回到村委,他继续认真学习、研读扶贫*策文件,吃透各项业务。

“我主要从事扶贫信息系统录入工作、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扶贫档案整理等,数据真实反映了脱贫户的各项帮扶措施的成效。通过扶贫系统数据可以准确分析出脱贫户的各项指标,从而因户施策地落实帮扶措施,一旦出现任何错漏,都会直接影响到脱贫户的帮扶措施。”梁达讯说。

梁达讯打开电脑的扶贫信息系统介绍说:“系统记录了每名脱贫户从年至今的脱贫动态,例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达标,就业扶贫、资产扶贫、产业扶贫项目的收益情况,教育补贴、五保、低保、医保、养老保险、残疾人津贴等*策是否落实到位。”

为了方便工作,梁达讯直接把台式电脑安在了房间。在他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一台电脑、一个小衣柜。剩下的空间,就是摆在地上、占了房间三分之一的工作材料。

“桌子不够放,只能摆地上,有点乱别见怪。”梁达讯不好意思地说,实际上,地上的工作资料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眼前一页页密密麻麻的笔记、一张张精准清晰的表格、一堆堆精心整理的扶贫档案,是他扶贫工作的战果,更是他融入新联村的真实写照。

梁达讯坦言,驻村工作很累。但作为工作队的一员,来到村里以后就要成为村里的一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村民,我不是驻村,而是一个个村子住进了我心里,这样才能真正为村里做实事。”梁达讯说。

从外人到家人

“他们的笑脸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梁达讯的一天,不是在电脑前录数据,就是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村民的生活怎么样?数据准不准确?坐在办公室里想,和蹲在田埂上看,答案全然不同。一定要深入基层,落实到每家每户。”梁达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汽车在村里出入不便,梁达讯便回梅城把自家的摩托车骑到新联村,每天开着摩托车走村串巷。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走路。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脱贫路也如此。有时候一天走下来不觉得累,直到坐在电脑前,才发现双脚有点麻。”梁达讯的手机显示,他每天平均都走两万步以上。

很快,谁家里有几口人、都干什么、有什么困难,梁达讯如数家珍。

记者跟随梁达讯游走新联村,遇到了村民丘育万,还未等我们开口,他便热情地招呼梁达讯进门喝茶。

“多亏了工作队的干部,有他们,我才能住上新房。”丘育万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砌墙用的土质量不是很好,墙体出现开裂,到了雨季的时候会漏水。从年开始,他和妻子便寄住到亲戚家,老屋子就搁置在那。

“我也想有自己的家,兜里没钱,实在是没办法。”丘育万无奈地说。

“年,他的房子被住建部门认定为D级危房。随即工作队对该户实施危房改造,采取原址拆除的方式进行重建,按照标准,他获得元的改造资金。”梁达讯一字不漏地介绍了扶贫*策,《“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到,到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脱贫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如今,丘育万房子的外墙贴上了瓷砖,内墙重新刷白,整个屋子亮堂堂,一改之前阴暗潮湿的模样。丘育万回忆当时的场景,仍是激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于梁达讯来说,新联村村民早已成为他的家人。

“如果要我说扶贫这两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不是苦和累,而是开心。就是当我看到村民的笑脸,那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梁达讯说,每到丰收的季节,村民们幸福灿烂的笑脸,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从驻村到扶村

“‘战场’变了,初心不变”

四季轮回,日子翻来覆去,梁达讯走完了三年的扶贫路。但这并没有结束,如今的他又成为了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的一员。

三年又三年,诠释着他对“初心”的理解与坚守。

“你又去驻村了?”连日来,梁达讯的同事、同学、朋友见到他,一见面就以这样的问候开头。梁达讯总是笑着回答,“这次是驻镇帮镇扶村。”

“去哪里?”

“梅县桃尧镇。”

“那挺远。”

“不远,离我老家松口很近。”

梁达讯认为,只要能深入基层为百姓做事,再远的地方,在他的心里都有“近”的理由。

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继续帮扶时,梁达讯笑了。

“我都算不清,您是第几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了,他们也问我,图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消除贫困人口、实现中国梦的大战略,能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我将不辜负这段难忘的岁月。”梁达讯说。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从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下来,又走上乡村振兴的“战场”。梁达讯回忆起新一轮乡村振兴工作启动那段时间,他与家人商量好,心里早已决定主动请缨,没想到组织比他快了一步,找他谈话。

“梁达讯很接地气,能与村民很好地交流沟通,相处得非常好。加上他参加过脱贫攻坚工作,表现优异,所以我们决定选派他到基层继续发光发热。当他说自己也想去的时候,我们果然没有看错人。”罗斌说。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从新联到桃尧,‘战场’不同,但初心是一样的,也同样需要踏实苦干。”在脱贫攻坚战场战斗过的梁达讯,对乡村振兴有着深刻的理解。

进驻桃尧镇连日来,梁达讯再次走村入户,他笑着说“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记录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每次吃完饭,他都摊开记录本,再次认真梳理总结现场走访的情况。

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会面临更多挑战,梁达讯却充满期待:“在桃尧镇,我会接续奋斗,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桃尧镇变化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你好,桃尧,未来三年请多多指教。”这是梁达讯进驻桃尧镇的那天发的朋友圈,接下来,他的朋友圈里将记录着他与桃尧镇的点点滴滴,“我又有新的家人了。”梁达讯笑着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好村里人干好村里事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