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交响乐(八章)
古汉新
第一章:追溯
古代的某年某月
从华北向粤东迁移
立定五华华阳社径
时有百年不止
我生于70年代初期
正值文革,命,苦
父育7子女,母因病仙逝
家穷,地少,瓦屋,生存,难
吾三岁而立,自由行走
免命大于摔跤
有疾,土方治
随遇而生,感恩父母
生与死取决于天地合一
乃德生至今日而载
第二章:童年谣
70年代,大队没有幼儿园的代名词
那时8岁读小学一年级也是常事
甚至10岁都小学一年级也是一样招收
小学留班是常有的真实故事
15岁都初中并不是稀奇的传说
那时,科目少,方言教学
老师严,学生刻苦
学生背诗,行,过堂,像放飞的鸟儿
不行,站立续背,或用木击掌也对老师点头以礼
以示警醒,然可回家,学生见老师肃立以礼
一朝从师,从此印在心里
父母而身,知识而师传,方可远行
童年在孤独中相扶,锻造坚毅磐石的品信
第三章:小学时光
家校相邻,以校为家
学校铃响而去也不迟
远者有十多里
其累而拼搏,善跑步,爬山
远者,雷雨交加时,常有危险
校友互邀至家,以同学纯洁之谊
吾家劳力少,放学即参与家务
放牛,挑水,砍材,此乃小事一庄
那时无电,晚间柴木取火看书
时而听见动物之悠闲的大自然之声
或许怕,或许惯之
幽静之夜,诱发写作的思绪
老师批注作业密密麻麻
同学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那时考试成绩,分数公布在黑板的左边
名字,分数,名次,进步,一目了然
激励追赶先进,学生们与刻苦为友
期末一纸告知,学校盖章,班主任评语
开启学生奋斗的导航
记录着小学岁月的印记
科目都是以分数实写,上学情况记录细致
家长们仔细看后,露出了满脸笑容
第四章:童年的乡村——简陋而
那时,无电视,集中看电影
学校或大队门口,聚集而坐
打仗片居多,带凳子去看电影
三五成群,一家大小,全出动
那时,门不上锁,闭而安之
晚间来往,时有狗叫的声音
那时,素菜居多,肉少,饭少
番薯多,木薯多,南瓜多,野菜多
那时,无矿泉水,渴小溪水,山泉水
那时,山塘,水库,小溪是天然游泳池
那时,根本没有女的游泳。游泳是男人的专利
那时,没有XO,洋酒,葡萄酒
只有农村的土酒,客家娘酒
那时,没有中华烟
只有农村的土烟丝
办事不用送礼,证明也很少开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