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驻五华县梅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自7月12日入驻梅林镇以来,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与当地村干部、企业带头人座谈交流,到脱贫户家走访,向梅林镇乡村振兴办取经……走遍了梅林镇的19个行政村(居委会)。他们在谋划梅林镇的未来,决心奋战三年让梅林镇变模样。
走村入户,收集各方面数据
顶着烈日,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来到华光村,看到村里的主干道多已硬底化,绝大部分人家住的是两至三层小楼,个别人家还盖起了豪华的小别墅。在华光村村委会,村支书廖发远热情介绍该村情况,近年来该村持续推进广东省统一部署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基本完成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基础环境整治,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实施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虽然梅林镇的村居环境确实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村里仍存在生活用水短缺、污水处理粗放、村集体收入不高等问题。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永锋一一记下村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还入户走访,其中,脱贫户是走访的重点。工作队走访发现,虽然脱贫户脱贫了,但随时有可能返贫,必须实施动态监测。对于这些有可能返贫的案例,工作队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为使调研结果更具科学性,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制作了各村情况的调研表,通过12大项24小项,对各个行政村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建档。调研表的问题大到每个村的集体收入,小到村里脱贫户,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提交到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
“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数据,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各村的情况,全面了解梅林镇的面貌。”番禺区驻梅林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永锋表示,后续将会对每个村的各分项进行整合研究,再依此谋划梅林的发展蓝图。
改善民生,村民用水问题将得到解决
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队员发现,工作队宿舍用的水经常泛着漂白粉,离圩镇稍远的村庄都是村民自己打井,全镇实现集中供水是村民们的集体愿望。
不仅饮用水不够,用于灌溉的水也不多。据梅东村种植大户刘其坤介绍,水稻生长的头几个月,每个月他要花掉元的电费对稻田实施灌溉。刘其坤租了该村村民共亩的稻田,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耕作,大面积种植水稻。由于水不够供应,他必须从琴江河上游抽水灌溉农田。
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认识到,解决用水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居民幸福,更要考虑生态健康发展,包括集中供水的具体实施方案,都要纳入综合的细致考虑中。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决定,把两名工作队队员兼任村第一书记的梅南村和新塘村,作为集中供水的重点村来攻坚,并以此形成示范效应,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覆盖。
发展产业,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链
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梅林镇的产业基础并不差,全镇的油茶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茶叶、柚子、红薯都有不错的收成。然而,规模化种植仍相对落后,再加上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的制约,梅林镇的农业产业还没能攥成一个拳头。18个行政村,村委会普遍存在集体收入低的状况,其中,有3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低于5万元。
今年下半年,番禺区驻梅林帮镇扶工作队将把提高村集体收入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经过协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招田村、梅南村、新塘村已同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目前,准备利用上级惠农政策向银行贷款。
经过调研,番禺区驻梅林帮镇扶工作队还发现,梅林镇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古大存(原红十一军军长)故居、农民协会旧址(德公祠)、中央苏区(五华)历史博物馆、中共五华县委诞生旧址、古宜权烈士纪念亭、农民自卫军训练旧址(梅岗寺)、深湖战斗旧址、梅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史迹,这为梅林镇发展经济提供一条出路。番禺区驻梅林帮镇扶工作队表示,梅林镇要抢抓中央和省、市关于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深入实施“红色+旅游”战略,认真挖掘利用红色遗址,依托五华县委党校、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红色主题教育学习培训平台,以及南沣山旅游景区的资源,串联全镇的红色革命遗址,联动打造五华县红色教学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对于梅林镇的发展,番禺区驻梅林镇帮扶工作队有了基本方向:抓住种植、养殖、电商、物流、金融、红色革命遗址、旅游各环节,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促进梅林镇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王汉文通讯员覃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