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年底,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条村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9.8%、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9.57万元。
记者实地走访梅州了解到,广州正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统筹”,重点引导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协助梅州市落实“六保”等稳增长工作,全力以赴攻克最后堡垒,上半年确保未退出的9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未脱贫的19户92人全部脱贫,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激活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帮扶梅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华“红薯妹”为村民“兜底”致富
梅州五华县有个“红薯妹”,她叫苏妮纳,是广州生长地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年开始,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工作队引导这家公司在五华县建设高山红薯种植基地,从此开始了高山番薯的“出山之旅”。
进入六月,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的红薯育秧棚内,绿油油的红薯秧苗长势喜人。几位农妇正在棚间劳作,她们小心翼翼地将秧苗剪下,以备分种。
在育秧棚内,苏妮纳弯下腰除去杂草。“今年基地将扩大红薯苗的培根规模,5月份种植多亩,待7月份再将秧苗免费分发给农户种植。”她高兴地说,“到今年11月,起土的红薯质量更加好。”
把红薯苗免费分发给农户种植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苏妮纳介绍,农户免费获得红薯种苗后,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就能劳有所获,无需担心前期成本投入和后期的销售问题。
“由公司提供种苗、农资、技术、标准,农户种植的红薯统一价格、统一收购,实行‘订单生产’,通过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每斤收购价2元;而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农户,还可以把土地流转给我们公司。”苏妮纳表示,农户无论以哪种形式与公司合作,都能实现很好的收益。
在“红薯妹”和帮扶单位的带动下,年五华全县共有40个行政村种植高山红薯,种植面积达1.92万亩,参与种植的省定贫困村19个,带动贫困户人,户均增收达元。
外企员工返乡养鸽带领乡亲致富
近日,在梅州市金绿农业养殖基地的直播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货正在上演:
“盐焗乳鸽、酱香乳鸽、红烧乳鸽、鸽子汤……好山好水就是能飞出生态好鸽!”陈伟波面对直播镜头,早已驾轻就熟,一边介绍直播间里的鸽子深加工产品,一边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十年前,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陈伟波辞去了外企工作,从深圳回到家乡兴宁市龙田镇养殖肉鸽,并创立了“陈小鸽”品牌。
十年间,“陈小鸽”的养殖规模已经从对种鸽剧增到10万对,年销量万只,从一个贫困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成长为一个产业共建亿元以上项目。
这场直播,不仅是陈伟波的“秀场”,更是他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的见证:直播镜头前,广州珠江实业集团驻兴宁羊岭村第一书记耿素芳也在忙着“带货”。她所在的羊岭村是省定贫困村,年与“陈小鸽”共建养殖扶贫项目后,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模式增加村民收入。如今,全村76户贫困户已有75户达到脱贫标准,羊岭村也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
“小鸽子衔来大产业!”广州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组长蓝蓝告诉记者,小小的鸽子不仅圆了返乡青年的创业梦,也带动农户入股、就业、养殖,实现脱贫致富梦,而她正是这一蜕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蓝蓝告诉记者,年,“陈小鸽”只与广州珠江实业集团对口帮扶的羊岭村、碧园村2条村合作,为实现村村联动,蓝蓝将周边15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都召集到养殖基地现场,动员他们向原单位反映情况,最终争取到这15条广州对口帮扶村的加入,共为“陈小鸽”项目争取到入股资金约0万元,不仅为“陈小鸽”产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障,还能为贫困户增加稳定收益。
在此基础上,在广梅指挥部指导下,广州驻兴宁扶贫工作组还在精准扶贫上做起“加法”。在推进金鸽养殖基地项目过程中,驻兴宁工作组引导广州帮扶的15条省定贫困村加入。此外,发现养殖棚顶连片面积大、无遮挡,非常适合加盖光伏发电设施,工作组通过鸽棚加固、改造变压器等措施,让鸽棚成功架上了光伏电板,首创了“农光互补”产业帮扶新模式,天河帮扶的35条村都参与进来。
今天的“陈小鸽”,已从一个贫困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成长为一个产业共建亿元以上项目。今年4月,一个投资1.3亿元、年宰0万只肉鸽的一体化深加工项目在兴宁产业共建园开工建设,一所面向贫困户的鸽子养殖学校也正在筹备中。陈伟波说:“我们有个最终目标,就是将企业打造成国内首家肉鸽行业上市公司,希望‘陈小鸽’能成为行业领军品牌。”
数看攻坚之梅州
截至目前,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的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八有指标”落实政策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产业扶贫方面,以广梅园为主平台、8个对口帮扶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强化共建产业园与贫困村的利益联结机制,广梅产业园向条广州对口帮扶贫困村每年给予.3万元固定投资收益。
消费扶贫方面,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组织发动21家梅州农业龙头企业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培育发展淘宝梅州扶贫馆等13个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帮助梅州建成7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5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赵方圆、刘冉冉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廖雪明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