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炎,在梅州五华县的龙村镇,宁静的乡村再次变得热闹起来。7月15日,由浙江大学7名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走进乡村,开展为期两周的乡村公益支教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艺术方式改善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动力”。
潭溪村文体广场近40平方米的灰头土墙旧貌变新颜,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醉美潭溪,田园乡情”共绘爱心墙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实践小分队在龙村镇参与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他们在潭溪村留下的第一个文化印记。活动有效整合了省文联帮扶单位文艺文化资源,引导并发动浙江大学赴梅州五华社会实践团和村民齐参与。
在乡村振兴驻龙村镇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浙江大学赴梅州五华社会实践团一行在潭溪村调研走访,与广州墙画设计师尹晖老师交流座谈,详细了解镇域村情,共同为潭溪村文体广场外墙墙绘设计方案。
在尹晖统筹指导和带领下,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村民志愿者、村两委干部默契配合,画格子、弹墨线、勾轮廓、上颜色,经过3天奋战,村文体广场外墙墙绘作品顺利完成。
整幅作品设计蕴含群山、花草、庄稼、池塘等多种元素。画面中央,龙村镇新地标文昌塔巍然矗立,塔两侧霖公祠和贯公祠庄严肃穆,一塔两祠格局体现潭溪村特有的客家宗祠历史文化特色。
墙绘题字“田可耕兮书可读,心宜敬矣礼宜恭”可谓潭溪村村规民约的浓缩版,也是整个墙绘的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潭溪村“耕读传家,恭敬谦让”的客家文明乡风的继承与发扬,也象征着村民友善温馨、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绘制过程吸引不少来自本村的低龄孩童参与其中,孩子们兴奋满怀,热情洋溢,小手画童心,共同书写新时代乡风文明的美好篇章,共同打造美育空间。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团长唐菲雨说,同学们通过绘制过程了解潭溪崇礼重教的乡风内涵,也感受到乡村孩子满满的热情与求知欲。
为体现每一个参与者的价值,爱心墙还专门预留一部分墙面作为签名墙。主创尹晖留下了特有的符号签名,浙江大学的学子们也在签名墙上绘制了彩色的浙大“求是鹰”,为此行第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省文联派驻潭溪村第一书记王宏芳介绍,此次活动是潭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硬件提质升级的具体实践,也是开展“艺术乡建·乡见未晚”系列文化活动、实现“共建共治共美潭溪”的成功尝试与有益探索。墙绘不但为潭溪村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以艺术浸润乡村,为村民播下了文艺惠民的种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杨逸
吴子骥
乡见·龙村青年摄影队提供
杨逸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