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昆明近代市场开发概况
TUhjnbcbe - 2025/3/4 18:50:00

辛亥革命以后,昆明的第一个官方房地产项目初衷似乎并非为钱,而是为了破除迷信。年,当局砸了城隍庙,将庙前两廊和戏台改建为模范市场,叫做劝业场,这是民国官方开发的第一个昆明近代市场。

接下来的新市场开发不少。年当局在南教场分街划巷,开辟市场,并由官府统一建房出售,同时还开工兴建云津市场,原想办成模范市场,但因人气不足,并不成功。年,玉溪旅省同乡会集资兴建玉溪商业场,这次是民办,建成后商业繁盛一时,玉溪街也由此得名。年,当局拆除南门瓮城,建近日公园和环形马路,路旁兴建楼房,作为模范市场。这又是一个成功之作。年,当局决定拆除昆明南城墙,修筑新马路,兴建新市场,历时多年建成,就是抗战时期繁华一时的南屏街。

劝业市场:

民国最早由官府开发的市场

早年的劝业市场

清末民初,昆明城隍庙(今五一电影院址)大门前两廊“七十二司殿”十分热闹,有茶馆,有艺人说书,有小吃摊等,人称城隍庙街。辛亥重九起义后不久,年3月,警察当局就派员拆毁城隍庙部分泥像,准备把城隍庙改建为“于公祠”,后来省府又派兵将城隍庙里的泥像全部打碎,将庙前两廊“七十二司殿”和万年台改建为新型市场,建起砖木结构的两层青瓦铺房一百多间,准备租给商户营业,办成一个模范市场,为昆明和全省市场建设树立一个样板,当时被称为劝业场。

这是民国时期昆明官方开发的第一个近代市场,有一些茶馆、饭馆、小吃铺、书铺、阅览室、杂货铺等,后来还成为昆明第二大菜市,仅次于威远街的藩台衙门菜市。

开始时,这个市场也不太成功。据民国《昆明市志》说,因为这里“地势较僻,于商业不甚适宜”,商铺建好后,招租受阻,后来就把特别难于出租的二楼改为商品陈列所和实业改进会阅书报社——仍然有“劝业”之意。后来还在劝业场楼上开办了昆明市拍卖场,“凡市内有应拍卖之物,无论公私,皆可先期寄入”,每到星期天开场拍卖,成交后照价提取10%的手续费。

年秋,著名作家艾芜漂泊到昆明,在饥饿中“走到城隍庙街”,“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业场的楼上,同时还想给脑筋一点粮食,就完全不顾及由污旧衣衫表现出的身份了”。

这是“一间临街的小楼屋做的阅报室,桌上放些杂志,放些书,放些报纸。窗外射进一两线阳光,满室都浮着通明的微笑。这安适的小天地,正合我的意,正能寄托我徬徨的心”。“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眼里来了”,“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年11月7日,当局再次组织人马,捣毁城隍庙中偶像,将大殿改建为大众电影场,虽然上映的多是二轮片,但也为劝业场带来了人气,使这一带的商业兴旺起来。年4月,日寇飞机空袭昆明,城隍庙街中弹起火而毁,后于年重建,劝业场又在废墟站了起来。

南教场市场:

民国官府第一次炒房地产

清末的昆明南教场

南教场市场的建设和护国门的开辟密切相关。年,由于昆明南城内外交通严重拥堵,当局决定在老城东南方向开辟小南门(护国门),所需资金靠“拍卖公产”解决——这“公产”就是护国门外南教场公有土地。

南教场位于今宝善街东段两侧,是明清时期昆明一大演武场,到清末废弃,成为处决犯人的法场,平时则是底层民众会集之所。其东邻护国路,西到南华街,南到南强街(南教街),北近南屏街,出口位于教场南面,在今祥云街口,这里原来就叫“教场口”,早年还有一座“宣威万里”牌坊,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年)。

南教场西面有珠市口(今宝善街西段)、三市街(今正义路南段),都是商业繁盛之区,东南方向距滇越铁路总车站(昆明站)不远,开辟小南门后,更是从城区通商埠的必经之处,土地潜在价值很高。

据初步估算,拍卖南教场公地,可收入30多万元,以10万元建护国门,还可有不少剩余。但又有官员提出,如果将南教场规划为市场,由官方建设商铺出售,可建商铺间,住房80幢,收入更可达多万元,更有利于商业发展,并统一市政建设,以壮观瞻。后来大体按此方案实行。

当局把刑场迁到北教场(后再迁到大西门外),利用南教场公有土地,并收购界内私产,统一分街划巷,辟为市场,由官府统一建房,于年4月动工,边建造边售房,滚动建设,进展顺利。整个工程于年7月完工,不但为修建小南门筹集了资金,还为当局积累下一笔巨款,缓解了财政窘迫的局面。

南教场市场建成后,出现的是一条条新街道,如今的南华街、祥云街、鼎新街、南强街等,虽然没有以市场命名,但不少就是民国初期所建市场的一部分。此后南教场还剩下不大的一块,地在宝善街东端以南,东接护国路,南邻鼎新街,西到大逸乐电影院(今星火剧院址),全成了小商小贩、杂耍艺人、江湖郎中聚集之地。

年后,当局又在此建盖简易房屋,供人居住,并开设食馆、茶室、书场等,面貌有所改变。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建成菜市,后又改建为宝善大酒店和商业大楼。

云津市场:

民国最失败的官府开发市场

南教场正在开发,已有初步成效,当局大受鼓舞,又趁热打铁开发云津市场。这次开发总结了南教场市场的经验和城隍庙劝业场的教训,认为南教场成功在于靠近滇越铁路车站,城隍庙劝业场失败之处在于距火车站太远——“近站则昌,远站则衰”。出此考虑,决定在距车站不远的云津铺再建新的模范市场。

云津市场由当时主持市政工作的省会警察厅负责,在其建设规划中,这个市场中不但要设立茶园,还要设立官办的妓院。这马上引起了舆论的反弹,但当局为解决财政所需,折中处理,敷衍了事。

云津市场于年10月开工,建有“横二竖三”五条街道,交叉如棋盘之状:“横二”是中横街、南横街;“竖三”为云津正街、景云街和崇善街。各街两廊兴建楼房铺面共多间,铺房后面多建有偏厦,并建围墙两段、公厕两座、泄水阴沟10条,年8月竣工。出乎主事者预料,因新市场地点僻静,无法汇聚人气,入场营业者太少,留下不少空屋,只好将其中不少房子租给市民居住,后来还设立过临时军营、医院等。

玉溪街市场:

昆明最早的民间开发市场

早年近日楼前的玉溪街市场

清代末年和民国初期,不少玉溪(当时称新兴)商贩在昆明大南门(今近日公园以南)经营土布和风味食品,仅玉溪口味的饭食摊点就有一二十个,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市场。

年,玉溪旅省同乡会集资在昆明大南门外忠爱坊东侧建起了玉溪商业场。大概是总结了劝业场和云津市场的教训,玉溪市场先址在南门下,这里是进出城市的交通要冲,北上有正义路,直达五华山,东接繁华的南屏街、晓东街,西有南通街,客栈不少,商贾云集;南面是金马坊、碧鸡坊,通往金碧路,本来就是商业繁华之地。

玉溪同乡会筹资时打破门户之见,同时向非玉溪商人敞开大门,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安排商铺,很快筹得资金,及时开工,建成后被称为“玉溪街”,主要进行烟、酒、糖、茶、盐、洋纱、棉布等生活必需品交易。这里的餐饮业也很兴旺,并且自成一派,主打“玉溪风味”,但多半也“本地化”成“玉溪街风味”了。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昆明近代市场开发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