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掌上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是著名的侨乡。多年来,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共同为梅州的教育、交通、医疗、民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广东省侨联消息,作为广东省侨联友好社团之一的澳门嘉应同乡会,自成立以来,团结广大旅澳乡亲,发扬客家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爱澳的精神,为澳门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繁荣桑梓奉献着赤子爱心。多年来,同乡会以多种方式捐资助学,兴教育才,用赤子之心暖桑梓,用赤子之情助教育。
百年树人,乐善不倦
自年以来,由团市委联合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梅州日报社和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年迭代创新为梅州市“助星圆梦”计划)已经持续了20年,团市委与热爱家乡的乡贤组织、爱心企业、各级社团和及长期资助的爱心人士保持紧密沟通联系,积极发动筹款,用乡情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及一大批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加入到爱心行列,持续解决助学经费的来源问题。20年来,团市委累计筹集善款1.亿元,帮助23名梅州未来之星圆梦大学。
澳门嘉应同乡会自年正式成立起,就把支持家乡文教事业作为首要使命。年,澳门嘉应同乡会作为第一个主动参与梅州团市委等单位发起的梅州“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的团体,不仅广泛动员会员乡亲大力支持家乡助学活动,还通过该会的联系网络推广该项极为有意义而且影响深远的活动,积极联系香港及海外的乡亲、团体、大企业加入助学活动,并转介给团市委。
年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长黄铨昌和受助学生合影。
澳门嘉应同乡会持续20年发动会员乡亲资助家乡梅州市各县(市、区)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共捐资澳门币多万元和人民币多万元,扶助了位大学生。这批受助学生之中,不少都是山区里单亲家庭的子女、父母双亡的孤儿或是受灾户的子女,不少受助学生进入大学后,成为学生会骨干。澳门嘉应同乡会坚持每年春节过后,在广州大学城与这批受助学子会面座谈,了解学习生活情况,送上新春红包,鼓励他们勤奋向学。
梅州日报社及市广播电视台、中国侨网、共青团中央网站、团省委网站、澳门日报历年来多次采访报道该会发动捐款认助的活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梅州“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先后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梅州百姓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20件大事”“广东实施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优秀项目”,被列入梅州市扶贫济困“四大项目”,还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以及团省委的表彰及肯定。
其实,澳门嘉应同乡会在主动和团市委联合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助学路上耕耘了。几年间,除扶持多位山区中小学生外,还先后捐建了梅江区嘉应中学科教大楼、梅县区石坑镇澄上学校、五华县联新学校、平远县麻塘小学。全国第一间以澳门回归祖国而命名的梅州市蕉岭县“澳门回归纪念学校”由澳门嘉应同乡会捐建,并于年12月20日建成启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亲笔题写校名。
年澳门嘉应同乡会资助人和受助学生合影。
年澳门嘉应同乡会资助人和受助学生合影。
凝聚乡情,共同发展
澳门嘉应同乡会除了支持家乡文教事业,还广泛联系在外乡贤反哺家乡、共谋发展。为了联络广大在澳梅州同乡,澳门嘉应同乡会于年发起成立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并陆续成立了澳门梅州商会、澳门梅州妇女会、澳门梅州青年会和澳门客家归侨联谊会,持续凝聚在澳同乡共创未来、共同发展。例如,在澳门举办“抗日英烈谢晋元事迹图片展”,邀请了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先生来澳门并在澳门妇联总会、街坊总会、濠江中学、归侨总会举办讲演会。再如,持续通过梅州市政协等在澳组织著名医药专家教授回梅开展扶贫以及赠医施药、专家义诊、讲学等活动,为提升梅州医疗技术水平贡献澳门同乡力量。
澳门嘉应同乡会自年成立以来,对家乡已捐资超逾0多万元,难得的是该会成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商企及工薪一族,而且大部分会员都是归侨或侨眷,年轻一代不少都是海外或港澳出生长大的第二第三代,对父辈的家乡怀着浓厚的感情。
年澳门嘉应同乡会捐赠助学金。
饮流怀源,阐扬光大
澳门嘉应同乡会由梅州各县(市、区)旅澳乡亲联谊组织,以热爱祖国、爱澳爱乡,并以交流乡情、联络乡谊、服务桑梓及办好福利为宗旨。梅州市古称“嘉应州”,为依循海外兄弟社团称谓及方便联系,命名为“澳门嘉应同乡会”。
澳门嘉应同乡会受助学生寄回信件。
原澳门南通银行副总经理郑巩于年筹备成立澳门嘉应同乡会,同年,医院副院长梁志辉及张金善、黄铨昌、叶宝玉、黎蕴石、卢学锋等商界侨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同乡会,首届会长为郑巩(-);第二、第三、第四届会长为张金善(-),第五届会长为梁志辉(-),第六至第八届会长为黄铨昌(-),第九、十届会长为李国辉(-),第十一届会长为郭守源(-现在)。相信,在历届会长及同乡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嘉应同乡会能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持续为旅澳乡亲、家乡同胞创造新的更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