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偌(左)、郭忠生(中)和胡晓明(右)在五华县稻虾孵化基地察看虾苗长势。
李素偌展示基地里的罗氏沼虾。
清晨6时许,晨光熹微。李素偌早早来到位于梅州市五华县的稻虾孵化基地,与技术员驾轻就熟地将网撒到虾塘里再捞出,认真观察并记录着虾苗的长势。这是这位“新农人”每天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
“广州来的干部都对我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这么热心,我更没有理由不出一份力。”李素偌返乡创业的理由简单朴素。去年在番禺区派驻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他毅然将在广州、杭州红火的生意交由其他管理人员,自己则回到梅州扎根乡村,带领村民在撂荒土地上掀起“稻虾共作”热潮,助力乡村振兴。
“稻虾共作”模式,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梅州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一次创新探索。从番禺派驻五华工作组的“稻虾共作”到海珠派驻丰顺工作组的“烟稻轮种”、荔湾派驻梅县和天河派驻兴宁工作组的“稻鱼共生”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对口帮扶的3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共计流转土地约4.3万亩,其中盘活撂荒地已超2万亩。如今,一片片原本无人问津的撂荒地,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田”。
近日,笔者深入梅州田间地头,走乡村、访农户,看广梅如何携手同行,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与产业帮扶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梅路径”。
找准“突破口”:
为乡村振兴引“活水”梅州乡贤返乡助力
“放虾!”近日,在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铁炉村“稻虾共作”基地,几名农户小心翼翼地将虾笼放入稻田。只见一尾尾罗氏沼虾在水中嬉戏畅游,一旁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勾勒出一幅“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的和谐生态画卷。
“以前这里是撂荒了30年的水田,现在集约了亩田地全部实行稻虾共作。”广州市番禺区派驻梅州市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组长胡晓明介绍说,“稻虾共作”模式,一方面可提高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使荒地得到复耕;另一方面可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农户每亩每年可增加近元收入。
一水有两用,一地生多金。“稻虾共作”项目通过在梅州撂荒地上开展土地流转,将普通稻田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实现一亩双收,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外销售。政府、民企形成合力,不仅让“沉睡”的撂荒土地重新“活”了起来,更以全产业链的发展,助力农田增效、农民增收。
“稻虾共作”模式在梅州落地,还得从去年说起。年年初,番禺区对口支援办常务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春雷着眼五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牵线搭桥,动员从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走出去的优秀企业家李素偌先生投资成立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返乡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与农户合作实施“稻虾共作”,闯出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
“稻虾共作”,是渔业硕士郭忠生及其团队研发四年的项目。“我们在广州番禺做过试验,虾养得很好,但因为水的咸度较高,水稻收成不好。”郭忠生原本计划到福建另找水田继续试验,不过,黄春雷的建议改变了他的想法。去年,他随黄春雷到梅州考察后惊喜地发现,五华县的气候、水质和土壤适合罗氏沼虾的生长,养出来的罗氏沼虾富含硒元素。郭忠生当即决定,下一个“试验田”就设在梅州五华。
年6月3日,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五华县注册成立,并于7月6日广州市番禺区派驻梅州市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进驻时正式挂牌。该公司从郭忠生所在的广州翔世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水产养殖技术以及番禺区农科所优质水稻种植技术,与农户合作利用稻田养殖罗氏沼虾,实施“稻虾共作”。
很快,梅林镇福新村竹新自然村成了五华县“稻虾共作”的首个试点。该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在撂荒地上集约土地,开辟出首个“稻虾共作”基地。
改造后的梅州铁炉村“稻虾共作”基地。
“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出现了很多撂荒耕地。集约撂荒耕地实施‘稻虾共作’后,比起单种水稻,产值至少翻了一番。”梅林镇福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巽安告诉笔者,群众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更愿意进行撂荒地的复耕复种。
梅州铁炉村“稻虾共作”基地改造前是一片撂荒地。
年7月5日,番禺区派驻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正式进驻五华县。进驻以后,工作组以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作为探索解决撂荒地难题的“突破口”,联合五华县相关部门协同解决该公司在发展壮大中遇到的瓶颈,并采取组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新闻报道、资金扶持等方式,助推“稻虾共作”规模由小变大。
当好“服务员”:
为企业农户办实事,“稻虾共作”多点开花
在李素偌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位于梅州市五华县的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稻虾孵化基地,只见基地虾塘内一片忙碌景象,几名员工用塑料筐将鲜活的虾苗打捞上岸,装入虾笼,过称,登记,随后将虾笼搬上专门运送虾苗的厢式货车,将之运往附近的“稻虾共作”基地。
一旁的技术员将网一撒,随手捞起数十只虾苗,每只虾苗约有筷子一般粗,浑身晶莹剔透。看着活蹦乱跳的虾苗,李素偌感慨道,“我从来没想过会从事农业,这要感谢广州来的帮扶干部!”
由于“稻虾共作”模式属于首创,李素偌和他的团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他指了指眼前这个稻虾孵化基地说,“之前没建这个基地时,虾苗是从珠三角运到梅州的,但在路上已损耗了两成虾苗,进塘后第一周还会陆续出现虾苗损耗的情况。”
这让李素偌急得直挠头。得知这一情况后,番禺区派驻五华县各工作队立即帮忙在五华寻找场地,并于去年12月在五华县建起了虾苗孵化基地,这才保证了虾苗的存活率。“广州的帮扶干部就像‘服务员’一样,为我们和农户提供了很大便利,才使得‘稻虾共作’项目能在五华顺利推进。”李素偌说道。
经过半年的试验,“稻虾共作”在梅林镇福新村、转水镇矮车村同时取得了成功,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当地不少农户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