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袁承咏文/图
五华,红色的五华!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里的人民都以满怀的热忱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慷慨悲壮的故事传遍琴江两岸,大义凛然的英雄层出不穷。
年,五华被中央认定为“中央苏区县”。所谓中央苏区,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央苏区县”就是指归中央直接领导,建有党组织、地方政权,还有人民武装力量的县域。
“中央苏区县”,五华当之无愧!
我们驱车从深圳前往五华,在距深圳最近的一个镇——梅林镇下高速,一出高速路口我们就发现了一组群雕,鲜红的红军旗帜迎风飘扬。旗帜下,红军战士和当地的百姓握手言欢。在主雕塑旁边还有一组雕塑,一小队红军在进行着艰难的行军。
走上前去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组纪念东江红十一军雕塑。雕塑铭文记载着:
年4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宣布红十一军成立。该军的指挥与编制是:军长古大存,政治委员颜汉章(后为吴灼泰),参谋长严凤仪(后为梁锡坤),政治部主任罗欣然。下辖红军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五十二团和一个教导队。军部设一个军校,全军约人。红十一军成立后,各团红军英勇作战,巩固和发展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红十一军于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军部南方办事处的命令,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二师。摘自《巍巍八乡》
在反动派的围剿中,当时的五华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在这样一个区域,组建、养育这样规模的一支军队,足以想象五华人民为之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有多大!
驱车不远,我们就来到了梅林镇的优河村。这里是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诞生地。古大存的老家宅院,原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围屋,后来由于敌人破坏,现在只剩下左侧一排厢房。推门而进,院落整洁,古大存半身的塑像安放在厢房的中央,周围满是鲜花。厢房两侧放置着关于古大存的照片和遗物,记录着古大存的革命生涯。
古大存故居。
古大存,年4月24日诞生。年春,就读于梅州中学,年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当时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公博,是广东法政专门学校的教员,陈独秀是国共合作时期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他们常到法政学校去演讲,古大存受到了革命的启蒙。年春,经五华第一位共产党员黄国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他受党委派回五华县组织群众武装,领导农民运动,同时组织群众武装,配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他领导的五华县农民自卫军常备大队,下设3个中队,各区设常备中队,乡设常备小队,全县常备武装余人,枪支条。正是在这支武装力量的配合下,东征军在五华境内取得了“利塘径大捷”。周恩来同志在前方捷报中,这样评价五华人民的革命热情:“乡民助战,有若一家!……”如今,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利塘径大捷纪念园”详细地址记录着这一切。
古大存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府副主席,协助叶剑英同志工作。
在古大存故居,我们巧遇到了古大存的侄孙,他是一名梅林镇的镇干部,叫古汉红。他说古大存的事迹只是成千上万五华人民投身革命、牺牲奉献的一个代表。广大的五华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牺牲更多,做出的贡献更大。就他们古家而言,先后有12位亲人,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他五华百姓的革命斗争故事更多更感人。他建议我们在五华大地上再多走一走,看一看,更深切地体会红色五华的红色热忱。
从古大存故居门口向远处望去……
走出古大存故居,我们看到,田野的稻谷一片翠绿,远处的群山莽莽苍苍,田园与青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涂满金色的光辉,温暖而安详。五华山水,红光闪耀,英雄并未走远。
年4月15日,驻广州的反动军阀响应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当天驻五华反动武装多人突袭五华的横陂,围攻正在参加全县农民代表大会的县农会领导人及与会代表。危急面前,古大存率部解围,打退了反动武装的围剿。横陂解围战打响了五华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虎石包围战纪念园。
此后两年多,反动武装不断进剿,革命武装也顽强地反击。五华大地枪声迭起,先后爆发了竹山阻击战、坪上战斗、虎石包围战、碧石岗截击战、八乡山反围剿等一系列战斗。
竹山阻击战就是众多战斗中一次胜利的反击。在竹山阻击战遗址现场,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纪念广场中央的群雕中,战士们高举大刀,群情激昂!当年的战壕内,赤卫队员的塑像以各种战斗姿态面向着敌人。此役,击中敌军连长一名,俘敌三十多名,缴获步枪二十七支,子弹两千八百多发,有力于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竹山阻击战历历在目。
在这期间,反动派的报复也是惨绝人寰的,大肆实行“烧、杀、抢”政策。年1月,敌人疯狂洗劫溪口布,烧毁房屋间,财物抢劫一空。年9月25日,发生转水址窝里惨案,围捕屠杀共产党员21人,余人被捕。年冬,在禾田水,屠杀赤卫队员们10多人,然后四处放火焚烧民房,烧去间,外逃避难者多人,全村2年多无人烟。经统计,该村涌现革命烈士28人,被敌人无辜杀害的群众人,病死饿死69人,39家被灭门。
冰冷的河水也无法阻挡革命的步伐!
即便在革命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五华人民继续参军杀敌,同时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革命提供信息传递、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五华的百姓在冰塘村、天堂山古驿道等大山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众多红色交通站和接通线,接送往来干部、运输盐粮物资、传递军事情报。当年,苏区红军和中央苏维埃政府物质紧缺,数万五华人民就是通过这一条条山间小路,肩挑背扛,将食盐等紧缺物资运送到中央苏区腹地。
当年的天堂山大峡谷交通线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美丽安宁的风景区。青山之间,碧水潺潺,不时形成小小的瀑布,景致秀美。溪水岸边,古驿道静静地延伸着,伸向远处的群山,伸向更广阔的战场……
这一条条红色交通线,见证了党、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
红色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