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泽生被迫起义一个疑问始终没搞懂,蒋介石 [复制链接]

1#
皮肤科医生刘*连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3.html

蒋介石最恨的地方*阀是谁?

大概很多人知道,桂系。

蒋介石纵横一生,瓦解了奉系东北*,张学良本人被扣押。

晋系*阀也没闹腾出大动静,阎锡山被死死限制在山西省,连曾经的马仔傅作义都没看住,以致傅作义生生弄出一个绥远系*阀。

冯玉祥西北是七零八落,冯将*本人不明不白地死在异国他乡,几支孤零零的残*犹如后娘养的,不是被歼灭就是投降了。

桂系*阀却一直活蹦乱跳,数次逼宫,把蒋介石弄的狼狈不堪,直到败退前夕,还拥有强兵数十万。

蒋介石最恨的,毫无疑问是桂系。

那么为何会有标题之问,蒋介石这么恨云南人?对于这个问题,滇*六十**长曾泽生将*,从年进入东北之时,直到年10月战场起义,就一直没弄明白。

一、光杆司令曾泽生

曾泽生原本有一段辉煌的*事生涯。

曾将*生于年,云南永善县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叶剑英是校友。

曾泽生曾到*埔*校当过区队长,在北伐*中也当过连长。当时国民**队素质很低下,贪污、嫖*、吃喝之风盛行,曾泽生洁身自好,不愿与这种*队为伍,年主动放弃少校*衔,退出国民**,在上海自谋出路。

曾担任曾泽生少校侍从副官的乔景轩有一段回忆,讲到曾泽生离开国民**队的原因:“他生活比较俭朴,行装一褥一被,一个不大的装衣服的旧皮箱,一个备用的小药箱和一个装书的小竹箱。衣服不破不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不玩弄女人,很讲道德。”

确实,这样正派的人,是没法与吃喝玩乐*嫖成风的旧*队为伍的

年,龙云掀翻云南老牌儿*阀唐继尧,全面掌控云南省大局,组建属于自己的*队。龙云派人到各省招揽贤才,充实中下层*官。曾泽生遗珠于野,听说老家重组部队,立即应召还乡,在龙氏滇*中当了连长。

抗战中曾泽生从营长升为团长,实打实地立了一些战功。

客观地说,西南诸省*阀部队虽然和蒋介石不对付,但拉出去抗日都是个顶个的好汉。滇*同样如此。

抗战中曾泽生因功升为六十*师少将师长,年10月,曾泽生率部在越南接受日*投降,这是他在滇*中最辉煌的时刻。

翌年,曾泽生再获荣升,成为六十**长,*衔中将。

但这次晋升,曾泽生将*后半生或许都认为是跳了个火坑。

这次任命,是蒋介石亲自委任的,而非龙云。荣升就有代价,刚当上中将,曾泽生便按蒋介石的命令开赴东北,与中共开战。

之前曾泽生所部基本未与中共部队打过仗,也从未履足东北,更不知道当时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对峙形势如何,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也与滇*基本没有什么交集。

可谓人、地、形全面生疏。

更让曾泽生想不到的是,他刚刚到达东北,就突然发现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他成了个光杆司令!六十*下辖三个师,全被分解开,转隶给其他几个*指挥了。

具体的情况是:

师划归新一*孙立人*长指挥,负责给北进的新一*殿后擦屁股。

孙立人将*

师(曾泽生的老底子)划归新六*,由廖耀湘*长指挥,防务性质同样是擦屁股,给新六*看守后方。

暂编21师则直接划归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由杜聿明长官直接指挥。

曾泽生瞬间成了个光杆司令!

曾泽生其实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新一*、新六*都是蒋介石的心头肉,五大主力王牌*,云南部队肯定要低人一等。

但他没料到的是,蒋介石、杜聿明居然玩这么绝,一上来就给云南部队弄了个下马威。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缓冲的余地都不留。

曾泽生生气之余,联想起前不久刚刚发生的昆明事变,顿时对六十*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那么昆明事变又是什么情况呢?

二、龙云与蒋介石的恩怨

昆明事变,主谋是蒋介石,实施者就是把曾泽生剥成光杆司令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事变矛头,直指曾泽生的老长官、云南王龙云。

龙云,字志舟,原名龙登云,云南昭通人,比曾泽生大18岁,比蒋介石大3岁。在唐继尧时代,龙云曾是滇*都督唐继尧的侍从副官,后来当了第五**长。

龙云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大革命蓬勃兴起之时,龙云敏锐地看到旧*阀行将遭受淘汰,便发动兵变把唐继尧赶下了台,自掌云南大权,从此开启新滇系*阀统治云南的时代。

自年起,龙云从*事、*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建设“新云南”,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策,取得了明显实效,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了民国时期国民*统治区一个引人瞩目的省份,他也因此被称为“云南王”。

云南之所以能好整以暇地进行全面改革,得益于桂系、黔系*阀在东面吸引火力,蒋介石和桂系打得你死我活,权力触角伸不到云南,所以龙云能有机会进行整顿。若是龙云和王家烈易地而处,占据的是贵州,那么早在年便像贵州王家烈一样被蒋介石中央*拿下。

所以直到抗战时,蒋介石都和龙云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左为龙云

但蒋介石内心兼并诸侯的小算盘一直没停下来,表面上和龙云你好我好大家好兄弟,背地里磨刀霍霍一有机会便要捅云南一刀。

年11月,国民**权退往大西南,*府驻于陪都重庆,其他机关、学校、企业陆续迁往更偏西南的昆明,中央*大部队也随之进入云南。

蒋介石惊讶地发现,收服云南的机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蒋介石接连用了几招,瓦解了龙云的统治。

一是禁止云南省对外省商品强征关税,打破云南闭关自守局面。

二是开设国产银行,控制云南经济。

三是不断把重兵调入昆明,到年,昆明周围的中央*已达十多个*30多万人,对滇*形成了5倍优势。中央*大将陈诚、卫立煌、关麟征、杜聿明等悉数入滇,还成立了一个昆明防卫司令部,全权接管云南*务。

这样还不满足,蒋介石还调滇*出滇抗战,省内几乎没剩下本地*队。龙云这个云南王,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待到时机一成熟,年10月2日,蒋介石突然宣布免去龙云一切职务,同时命令杜聿明率*进入昆明,在五华山上武力扣押已无兵马的龙云,强行将其带到重庆,另行任命为“*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并软禁其三年。

是为昆明事变。

龙云事件是蒋介石解决地方*阀中,唯一一次“大获全胜”、兵不血刃、完全彻底地抓住*阀首脑的所谓胜利。

之所以不直接找个罪名直接关起来,一者龙云主*云南名声还不错,不是韩复榘之流有严重罪行说杀就杀;二者,滇*主力六十*还在境外,如果马上办了龙云,说不好六十*一鼓脑闹将起来,在越南生出事来,不仅以后无法利用他们,还将闹得家丑外扬、有碍国际观瞻,这是蒋介石不愿看到的。

无论龙云本人,还是国际上舆论,都对蒋介石如此流氓的手段感到不平,美国报纸报道昆明事变,标题如此写:小偷式的袭击。

抓了龙云后,蒋介石还想把他最后一点剩余价值榨出来,让龙云帮他制定内战计划。

蒋介石乃是一箭双雕,一来借此让龙云断舍离,无法利用中共脱身。二来利用他的声望,把六十*、九十三*笼络过来,投入内战战场。

龙云何等样人,看穿了蒋介石用心,反问蒋介石:“请委员长问问三心,如三心皆曰可战,就可以和中共打内战;如三心中有一心曰不可战,那就打不得了。”

蒋介石问“三心”是什么意思。

龙云说,“一问*心,二问民心,三问良心!”

蒋介石碰了这个钉子,悻悻而去,不再撩拨龙云。

龙云敢这么硬气,主要是他的六十*和九十三*都在战场上,蒋介石不敢贸然动他。后来东北战场全面崩溃,九十三*覆没,六十*起义,云南卢汉虽还勉强维持着滇系的虚架子,但已无力回天。龙云也无法继续立足,年11月逃离南京,躲到香港。解放后终于重归正义的阵营。

三、海城之战令云南人心寒

滇系老大都这么命途多舛,何况六十*区区三万人马。

曾泽生天生好脾气,部队被分割开后,部下*官们怨声载道,他却从来不多说什么,天天窝在指挥部里,用*泥火盆烤火,刻意装出一副安然恬淡的日子,还安慰大家要听杜聿明长官指挥。

但谁不知道,三个师都在给中央*殿后擦屁股,这种活儿历来出力不讨好,既得不上功劳,还经常面临共*袭击,能守住后方城池还罢,一旦守不住,以云南*队这种低人一等的处境,师、团长等*官极有可能被拉出来枪毙。

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当六十*在海运途中时,就遭受过羞辱。

六十*是坐美**舰到东北的。由于六十*对“昆明事变”很不满,中央*有关人士背地里给美*透了风,说要修理修理六十*。

美*心领神会,装船前声明,*舰只准带作战人员,家属、伤病号、*用牲畜不准上船,就连*、师长级高官的家属都不让带。从大西南到大东北,数千里相隔,还没结婚的人倒也罢了,对有家有室的高级*官来说却无异于精神折磨。毕竟到东北去,又不是当年出国打日本*子,乃是正大光明的接防,中央*随便带家属,云南*却不让带,真是低人一等。

上船前,美*借口严格消*,命令六十*官兵都脱了*服,用消*粉往身上一顿喷,弄得大家人不像人*不像*。

上了船起运,从越南海防走,10月份的天气,南海天气还很热,美*却不准六十*官兵出舱透气,不少人都生了传染病。

有一名士兵上吐下泻,看症状好像霍乱。美*卫生员惊恐万状,由于船上没有特效药,怕大面积传染,还没确诊就把这个病号活活扔到海里。

此事引起六十*上下无比愤怒。

但怒又如何,坐着人家的船,只能受人家的气。

所以到东北之初,六十*上下是满怀着怨气的。好不容易盼着下了船,如果能打几场胜仗,地位就上来了,谁知却是扔到后方。前途未卜,令人丧气。

厄运没多久就降临六十*头上了。

年5月下旬,我东北民主联*北面吃紧,便令辽南部队围攻海城、鞍山。防守这一带的,正是六十*的师。

杜聿明当时主力云集于长春一带,不料后方有事。如果六十*本来就集中于处,曾泽生自己或许可以顶住,此时一个师孤零零地驻防,万难自存。

杜聿明便令孙立人率新一*主力南下。

新一*是头等主力,如果孙立人能迅速南下来救,说不定师真能逃过一劫。但孙立人当时正和杜聿明闹矛盾,杜聿明要新一*北攻长春,孙立人不愿。

不是不敢打长春,而是当时新一*、新六*、七十一*同时进攻长春,新六*距离长春最近,肯定能最先进入长春,立下首功。孙立人想让杜聿明稍停几天,让几个*都休整几天,他却暗中把部队向长春移动,以抢夺头功。

杜聿明不吃这一套,强令孙立人北进。两下僵持了很久,孙立人最终也没北上。

此时南部后方有事,杜聿明手中无兵可调,只好再让孙立人调头南下。孙立人窝着一肚子火,更加不愿去海城解围,部队虽说开拔,却走的很慢。

杜聿明、孙立人两个闹脾气不要紧,牺牲的却是六十*师。

潘朔端

一个师的兵力要说也不少,如果中央*一个师被围,孙立人决不敢这么怠慢。可这是滇*,无所谓了。

六十*都看得明白,心寒到底。

闹了一圈,真正出兵救援师的,还得靠六十*自己人。驻守铁岭、归新一*指挥的师发兵来救,但杯水车薪,全然无用。

师师长潘朔端悲愤难名。

潘朔端是云南威信人,虽然也是*埔四期毕业生,与中央*将领系出同源,却因籍贯问题、*队派系问题,历来不被中央*当成自己人。

此番前来东北,云南*屡受打击。作为*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但到了生死关头,中央*居然见死不救,还有什么理由去给蒋介石卖命?

潘朔端将*毅然率师起义,开了国民**在东北战场起义的先河。

国内有资料说潘朔端起义是国民**在内战战场上第一个起义的,这并不准确,第一个起义的应该是杨虎城老十七路*的部队。

不过虽不是全国范围的第一次,师起义对东北战场的影响也相当大。

当时东北民主联*正处于退守之势,哪有真正的实力吃掉国民**一个整师。国民**内部都知道怎么回事,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派系倾轧太剧烈。

所以杜聿明赶忙调整了部署,把六十*剩下的两个师集中起来,重新交给曾泽生指挥。

但是,一切都晚了。

四、六十*战场起义

六十*虽然重新集合起来了,但杜聿明使了个小花招。

为了补齐三个师的建制,杜聿明把暂编52师划给了六十*,师番号不再恢复。

番号意味着啥?有番号就能征兵,就算打光了也能重建。

但番号取消了,就啥也没了。

划过来这个暂52师也不是省油的灯。该师由交警第二总队组成,是原*统特务武装,是国防部系统的“家养”武装,历来由国防部直接掌控,师长、团长由南京直接任命。

曾泽生知道这些不能明说的勾当,对暂52师不闻不问。

人事任命听凭上级,*事指挥也是事事请示长官部,自己从不做主,说白了,就是不去惹那个麻烦。

这个暂52师师长李嵩也是个妙人,人家曾泽生不来管他,他倒蹬鼻子上脸,无师自通地监视云南部队,防止他们再度叛乱。

曾泽生气得七窍生烟。

不过从来福无双至,历来祸不单行。让曾泽生气愤的,还多着呢。

年3月,原本驻守吉林市的六十*,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立即撤回长春固守。

吉林当时已处在东野大*火力范围内,不撤就是死路一条。

曾泽生来东北打得尽是窝囊仗,要么在后方给人擦屁股,要么顶到最前沿当肉盾,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儿八经的能体现战斗力的硬仗。

这次从吉林往回撤也很窝囊。

历来临阵撤兵都是大险之事,要么留足重兵殿后,要么有接应之兵,这样才能防止当面之敌尾追攻击。

曾泽生手头只有两个师可用,殿后用一个师,那整个*就谈不上什么后撤了。要想全身而退,必须有殿后有接应。

卫立煌(接替杜聿明担任东北“剿总”司令)同意,命令长春城中的新七*去接应。

新七*也是中央*,知道蒋介石对云南部队不感冒,也不愿搭理曾泽生,接到命令却迟迟不动身。

结果六十*被东野一顿追着打,曾泽生被吃掉一个团,所有汽车和重炮全都丢了。好在他指挥得力,大部分人都撤回长春城。

谁料到了长春,又开始新一轮的被羞辱。

新一*、新六*看不起六十*倒也罢了,新七*不是主力,欺负起六十*却变本加厉。

曾泽生向坐镇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1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申请,给六十*配发一些装备。

郑洞国别看头衔那么长,但当时城中守*以新七*为主,六十*为辅,新七*非常骄狂,把守着各大仓库,当此危急之时,新七*不愿给,郑洞国也没办法。

曾泽生苦苦哀求,看在大家当年都一起打过*子,拉兄弟一把。在郑洞国的干预之下,总算给六十*配了四辆车。其中曾泽生一辆专用小汽车,另外三辆供临时使用……

反观新七*,营长以上*官皆有专车。部队的各种辎重车应有尽有,各种大炮也一样不缺。

欺负人欺负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只是新七*这么欺负六十*,自己也没落着好。

东野尾随而来,将六十*和新七*都重重围困起来。

大*出不了城,时间长了粮草不足。师马上要断顿了,曾泽生舍着老脸亲自到新七*借粮,结果还是闭门羹。

中央*和云南*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了争抢粮食动辄斗殴。

曾泽生不想继续忍受这无穷无尽的歧视,在我*的劝说策动之下,毅然决定弃暗投明,于年10月16日晚宣布起义。

三天后,困守孤城毫无出路的郑洞国率新七*亦起义。

从年4月登陆东北,到如今起义,两年半的煎熬,两年半受尽歧视,六十*终于解脱了。

中为郑洞国

回过头来审视蒋介石对云南部队的特殊歧视,不免令人疑惑。

相比文章开头提到的桂、阎、冯、奉诸路*阀,哪怕是势力庞杂的川*,滇*都显得十分弱小,也没怎么招惹过中央*。

即使对比后起之秀绥远系傅作义,龙云一比不上傅作义兵强马壮,二比不上傅作义对中央态度跋扈,是个十足的低调小*阀。

削藩从*治上看是对的,但如此吃相,不是合格*治家能干出来的事。

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合理推断。

即使蒋介石不来硬的,以抗战结束之初的形势,中央*已经完全形成对滇*的力量优势,中央经济手段也已深入云南,蒋介石完全可以慢慢消化,慢慢拉拢,乃至于说,让龙云在大西南当中央的钉子,牵制桂系的后方,这都不无可能。

如此短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削藩,如果非要一个合理解释,就是蒋介石在抗战结束之初突然上升的领袖威望,以及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

年他能接受形式统一,那是实力不济。

年他逼反一个闭关自保的小*阀,非要追求实质统一,虽仍实力不济,却在身边一群无能之辈的吹嘘下,过于自信、过于狂妄,视天下英雄蔑如也。

这种*治上的短视,体现到具体问题上,才形成不合常理的地域歧视与派系倾轧。

个中苦处,蒋介石败退宝岛后或许才真的明白过来。

只不过,悔之晚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