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方位感,客家人通常没有“东西南北”的概念,只有“上下左右”的区分。
梅县人说“下大埔”“下丰顺”,大埔人、丰顺人说“上梅县”;
至于兴宁人、五华人来梅县,则一般说“下梅县”。
实际上,这种“上下关系”的确立,与各县区的*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度高低无关,而与河流的走向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梅州境内河流密布、溪涧交错,最重要的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其中梅江被视为梅州人的母亲河,全长千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达平方千米。
梅江发源于乌突山七星栋,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穿五华河口,至安流镇汇入周江河,至水寨镇河口汇入五华河,至兴宁市水口镇汇宁江(此段称琴江);
河水从畲江镇进入梅县,而后汇程江于梅城、石窟河于丙村镇、松源河于松口镇,最终向东南方向曲折转向大埔县,于三河坝与汀江合流,通达韩江。
历史上,客家地区山多林茂、经济滞后、交通不便,开辟及护理陆路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而且陆路周边极易成为盗贼的藏身之所,比较缺乏安全保障,所以旧时不同县域的百姓之间来往,尤其是做生意的主要还是依靠水路进行。
走水路的话,溯江称作“上”,顺流叫做“下”,这正是“上”与“下”的由来。需要指出的是,“上”与“下”与河流的走向一致,不可反过来说。
此外,一旦超出流域范围,便很难再用“上”“下”来表示移动了,而改说“过”(如“唐山过台湾”“过番”)——“越过”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今时今日不同县区的梅州市民之间互相来往几乎只走陆路便行了,四通八达;
水路除了用作运送河沙、捕鱼、观光游览外,已经很少有普通市民问津了。
民国时期每天车水马龙、商旅不绝的松口古镇,正是因为水运的衰落才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除了“上”“下”,“左”“右”也是客家人指明方向时最常用的两个词,如“左片侧(zǒpiěnsǎk)”“右手片”等,站在对方的角度指示,直观形象、简洁明了。
由于历史上的客家人大多生活在环境封闭、视野受阻的山区(很多地方还是盆地),导致“东西南北”的概念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久而久之,它也就被更为直观、更接地气的“上下左右”所完全取代了。
内容来源:老米鸽
你是一名喜欢说“上下左右”的客家人吗?
你是否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呢?
记住乡音
——“恒大杯”梅州市客家话大赛
火热报名中
参赛条件:会说流利的客家话。
报名时间:8月4日—9月18日。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填写表格参与报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