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ykhongye.com/m/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1月13日下午,梅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干在实处、开好新局,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梅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王晖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吹响新一年整装再出发的动员令。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梅州迎来了加快振兴的关键时刻。
从稳中求进中找准奋进方向,梅州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干事创业之合力;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梅州充满了干劲与拼劲,加快狠抓发展的步伐。
以“敢干实干、苦干善干”的魄力击鼓催征,书写从一个里程碑到另一个里程碑的发展新答卷,梅州准备好了!
实字为基
坚定发展信心
新年伊始,梅花迎寒盛开。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里,名人大代表、名政协委员肩负使命,热情高涨,齐聚一堂共探新时期梅州的奋进之路,共创梅州美好的未来。
翻阅沉甸甸的报告,看到的是一个奋发有为、奋发作为的梅州。
过去五年,梅州市以发展之“实”书写苏区之“兴”。
当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梅州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勇毅笃行,用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全市5.3万户14.5万多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评“好”等次,五年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五。
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到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从技能培训到稳定就业,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在梅州大地悄然发生。
当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梅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探索生态生产双提升的路径,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社会发展速度与温度并存。
过去五年,在国家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梅州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年GDP突破千亿元,并每年以一定增速增长。
从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3.8%到固定资产投资五年总量超亿元,从一个个重点项目到一项项民生实事,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顺利通过“东亚文化之都”终审……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探索正在梅州大地落地生根。
过去五年,梅州市以发展之“实”书写苏区之“兴”,更以苏区之“兴”推动发展之“实”。
梅州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梅汕客专顺利开通,建成丰华等6条高速公路,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工,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6.94平方公里,预计城镇化率提高到52.58%;完成改革任务多项,营商环境评价考核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稳妥抓好疫苗接种,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64%,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97%和40%;获评“世界长寿之都”,群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指标、一个个实在的成效,见证了梅州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的风雨历程,透露出五年来梅州以“实”字担当,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
稳字当头
凝聚发展力量
新的五年,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新的五年,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新的五年,梅州将以发展之“稳”加快苏区之“兴”。
回顾五年奋斗路,梅州收获满满,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展望未来五年,梅州不容松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振兴发展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实体经济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企业小散弱,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报告中,一针见血指出梅州发展的短板,发展的痛点。
叩问初心,任重道远。梅州深知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要实现苏区振兴发展,仍需全面激活内生动力,要实现发展出新出彩,仍需久久为功、赓续前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务实重干,坚持人民至上,梅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苏区振兴的东风吹拂梅州大地,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吹响了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奋进号角,更加坚定“稳”字当头的发展路径,凝聚更磅礴的发展力量。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出台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及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等扶持政策,为梅州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准确研判形势、科学把握大势,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梅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梅州将牢牢抓住机遇,坚决扛起使命担当,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科学完善发展思路,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走对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抢抓机遇、善用机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梅州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定下五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到年,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位条件持续改善,生态屏障巩固提升,民生福祉不断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凝心聚力做大经济总量,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会上,王晖的话语铿锵有力。
干字为要
开创发展新局
年,梅州将如何扛旗争先,奋力夺取“新年红”?
报告指出,今年梅州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一个个预期目标的确定,梅州奋进路上的步伐铿锵有力。
梳理1.5万字的报告,字字珠玑,以十个“奋力”,十个“推动”,十个“更加”,激励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干出精气神,干出满意答卷。
开年,各县(市、区)动作频频,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1月7日上午,五华县在红木产业园举行梅州市鸿耀实业有限公司粤东国际家居建材城动工奠基仪式。
时隔十天,1月17日,广东富远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处理0吨中钇富铕稀土分离生产线异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奋力发展实体经济,梅州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树立大抓工业理念,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烟草、电力、电子信息、绿色建材、机电制造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促做大做强。与之呼应的,是梅州为其保驾护航的决心,是“母亲式”的服务。
立足新征程,苏区梅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兴”为目标,迈出步伐走上振兴大道。
以坚实的步伐,追求“雷厉风行、事半功倍”的政府服务。
梅州将奋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政府服务更加高效。坚持事不避难、少说多干,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梅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用好容错纠错和激励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推动政府服务更加高效,更好服务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以稳健的步伐,追求“足衣足食、含哺鼓腹”的美好生活。
梅州将奋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落实“双减”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及应急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每一项计划,都是为了满足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矫健的步伐,追求“产业兴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梅州将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更加出彩。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梅州将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做大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寿乡水、蕉岭竹等特色农业,展现新时代“东学梅州”新风采。
坚持“干”字为要,全市上下大兴创新实干之风,找准突破口,闯出新路子,迅速动起来、干起来、严起来,梅州正在努力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年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
1提供优质基础教育,让学生“上好学”
●增加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约个,推进公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和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达到“5+2”。
2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
●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每月分别提高到元、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元,分散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月提高到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每人每月提高到元、元。
●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覆盖。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开展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全年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总数不少于0件。
3继续深入实施“粤菜师傅”等三项工程
●深入实施“三项工程”技能培训。开展“粤菜师傅”培训0人次;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技工院校招生0人,新增1所省重点技工学校;开展“南粤家政”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以上。
●提升就业服务和帮扶能力。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以上,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以上。
4强化疾病预防和就医保障
●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为全市约1.8万名具有广东省学籍新进入初中一年级、14周岁以下未接种过HPV疫苗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有效预防宫颈癌。
●落实门诊医保共济,开展普通门诊医保统筹,覆盖职工医保全体参保人员。
●充实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定向招录培养名以上户籍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本科、专科医学生,补助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5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攻坚村内道路建设。除纳入搬迁、撤并、社区和城区建设规划的村庄,以及远离村庄的散居户和长年无人居住户的村外,实现全市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自然村内干路路面全面硬底化。
●建设美丽圩镇。全市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建设13个示范圩镇。
●整治农村削坡建房风险。开展全市存量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边坡整治户。
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
●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年建成80公里碧道。开展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年建设高质量水源林5.7万亩。实施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程。推进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亩以上。
7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传承优秀文化。新增3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3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传播。
●完成5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抢修工程项目。
●用好红色资源。开展30处以上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
●推动体育设施开放。推进全市7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8加强食品、交通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控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全市完成不少于1.9万批次食品抽检任务,达到每年每千人5批次。加强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计划建设4个、12.5条车道超限车辆电子抓拍监控设施点,完成8个治超卸货站场建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推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56宗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9着力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安居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个以上。全面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对全市燃气相关企业、燃气基础设施、燃气安全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台账建档率达%,并制定整治方案。
10大力建设“数字政府”,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
●拓宽跨省通办业务范围,实现群众就医、求学、养老、户籍业务等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推进高频事项秒批秒办,在全市推出件“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在教育、民政、企业服务等领域推出高频事项秒批秒办。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黄培强
策划:汤凯锋统筹:唐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