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赓领来一个小伙子,他是谁周恩来夫妇竟失 [复制链接]

1#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年夏天,和煦的阳光泼洒在北京城里,照得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洋洋的。这天上午,一辆汽车开进了中南海,车上坐着的,是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他的身边还坐着一个面容清瘦的小伙子。陈赓带着这个小伙子,来到了中南海紫光阁。没过一会儿,门外便传来了周恩来爽朗的声音:“你这个陈赓,又搞什么名堂?”

伴随着笑声,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一起走了进来。在老领导面前,陈赓一点儿也不拘束,打趣地说:“今天我可是立了一功!”

陈赓

说着,陈赓便把那个小伙子推到了周恩来夫妇的面前:“来来来,你们看他像谁?”

看着这个年轻人的容貌,周恩来夫妇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因为时间久远,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见到周恩来夫妇迟疑的样子,小伙子连忙做了自我介绍:“周总理,我叫彭伟光,我父亲是彭干臣......”小伙子话音未落,邓颖超便快步走上前,一把将他揽进怀里,仔细地看了又看,兴奋地对周恩来说道:“对!对!这孩子长得多像干臣哪!”

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也从上到下,细细地打量着彭伟光,点头说道:“是的,他是彭干臣的儿子!”这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发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眼里,竟饱含泪水。这个年轻人的出现,为何使得周恩来夫妇如此激动?他的父亲彭干臣,又是什么人呢?

一腔热血救不了中国,探索新的道路

年,一个男婴出生于安徽安庆道英山县落令河村,为了让孩子光宗耀祖,父亲为他取名为“干臣”。但人算不如天算,小干臣还没长大,皇帝就被撵下了龙椅。但这并没有阻挡彭父望子成龙的脚步,因为家境殷实,小干臣并没有下地干活,而是被父亲送到了新学堂,学起了“洋学问”

彭干臣

年,20岁的彭干臣考上了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当时,省立第一师范被戏称为“穷秀才养成所”,对于这个结果,彭父自然不会十分满意。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农户家里能培养出一个到省城念书的“文化人”,都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彭父还是乐呵呵地将他送到了学校。临走前,他叮嘱彭干臣:“安安分分,好好念书!”

然而,父亲的叮嘱,彭干臣只听进去了一半。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五四”运动的狂澜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横扫全国,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奔走呼号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五四”运动

作为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在这股浪潮中自然不肯落后。一时间,《新安徽》、《安徽评议报》、《安徽全省学生会周刊》等进步报刊纷纷创办,学生们争相传阅,“民主”、“科学”、“革命”,这些新鲜的词语,给青年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未来,让他们热血沸腾,急切地想要改变世界。彭干臣,正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年4月的一天,彭干臣与39名同学,来到安庆菱湖公园的一间茶社里,建立起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些青年人看来,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就是让中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要想建立一个新世界,就必须把这些军阀统统打倒。因此,彭干臣他们的第一个斗争目标,就瞄准了时任安徽督军的倪嗣冲。

印有倪嗣冲头像的银元

从年开始,外号“倪大炮”的倪嗣冲,靠着他一手统带出来的“安武军”,把持了安徽军政大权整整8年。按照倪嗣冲自己的说法,与江苏、湖北等邻省相比,安徽“疆域之广、地方之穷,为各邻省所未有”,然而,就在这8年时间里,倪嗣冲不仅将安武军从1万余人扩充到5万余人,更是为自己挣下了余万大洋的身家。这些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民脂民膏。

年5月底,当彭干臣等人得知,倪嗣冲居然在蚌埠为自己修了一座“生祠”,并且命令省府要员必须到场庆贺时,当场就炸了窝,一致决定,要给这个大军阀“上点眼药”。6月2日下午,就在省府官员们准备启程前往安庆时,彭干臣、戴文秀等10名代表,来到安徽省议会,提出了削减军费开支、增加教育投入等要求。

倪嗣冲

然而,这些省府大员不仅对他们的要求嗤之以鼻,还命令卫兵将他们轰出去。在双方推搡争执的过程中,戴文秀被卫兵打伤头部,昏死在议会大厅里。省议员命人打伤学生代表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当天傍晚,省立第一师范、安庆第一中学的数百名学生,在省议会后门集合请愿,要求议员们给个说法。

学生们没想到的是,这些议员们看到他们群情激奋,居然通知了卫戍司令部,要求他们马上派兵前来镇压。收到命令后,卫戍司令马联甲不敢怠慢,马上带领部队,冲到省议会,士兵们抡起枪托、刺刀,对着学生们劈头盖脸地打了下去。据事后统计,在这场血腥镇压中,学生们牺牲2人,重伤36人,轻伤人,牺牲的第一师范学生姜春亭,身上被这些士兵整整捅了7刀。

“六二惨案”

这次事件,就是震惊了全国的“六二惨案”。惨案发生后,彭干臣等人日夜奔走,在安庆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讲,号召人民一起行动起来,声讨军阀政府。在他们的发动下,整个安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外地各大报纸也纷纷发表文章,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

迫于压力,安徽省府不得不将省教育厅长撤职,承诺增加教育经费,并追认姜春亭为烈士,还给了姜春亭家人大洋的抚恤金。年11月15日,安庆人民将姜春亭的血衣埋葬于菱湖公园,建起“血衣亭”以志纪念。

姜春亭的“血衣亭”

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作为组织者之一,不“安分”的彭干臣也被安徽省府盯上了。年秋,为了反对曹锟贿选,彭干臣等学生领袖又组织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然而,就在几天之后,彭干臣发现,他的通缉令已经贴满了安庆的大街小巷,在通缉令里,他成了学生当中的“敢死队队长”。

没办法,彭干臣只得秘密逃出安庆,来到上海,寄住在英山县同乡,著名的进步人士、大律师李次山的家里。这次被迫逃亡,让彭干臣深深地感到,单凭一腔热血,无法与荷枪实弹的军阀对抗,要想彻底改变旧中国,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彭干臣是幸运的,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南湖红船上的中共一大

年冬,彭干臣秘密回到安庆,建立起了安庆第一个党组织,安庆第一师范党支部,并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自此,彭干臣从一个热血青年,开始逐步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从学生兵到敢死队队长

年4月,为了培养共产党自己的军事人才,在安庆党组织的安排下,彭干臣考入了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黄埔一期都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在成功毕业的名学员中,涌现出了徐向前、左权、周士第、杜聿明、黄维、郑洞国、胡宗南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堪称将星云集。

黄埔军校

在这些人里,彭干臣唯独与陈赓成了知心好友。他们两人同为学生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毕业后又一起留校,当上了学生军的连长,两人的交情,算得上十分深厚。据陈赓回忆,平日里的彭干臣,脸上常挂着温厚的笑容,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副沉稳端重的老大哥风范。然而,让陈赓没想到的是,一上战场,彭干臣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年1月15日,为了挫败陈炯明进攻广州的阴谋,广东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1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陈炯明发起了反击。根据部署,余名黄埔学生军担任了右路军的先锋队,彭干臣和陈赓也同在其中。

陈赓

2月初,黄埔学生军抵达淡水城下,从明朝开始,这就是拱卫大亚湾的战略要地,所以城墙非常坚固,再加上城内驻扎的洪兆麟属下的一个旅,要想攻城并不容易。当时黄埔的学生军里有不少日后叱咤风云的战将,但那时他们还是不折不扣的新兵蛋子,眼看大战在即,也不免腿肚子转筋。

由于缺少攻城的重火力,随军的苏联顾问出了一招。组织奋勇队,强攻登城,占领城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是大眼瞪小眼,这哪是什么奋勇队,简直就是敢死队。自古以来,攻城都是个难度极大的活儿,特别是爬城强攻,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影视剧中古代的攻城战

因此,从古到今,攻城战大都是以围困为主,像电视剧里那样一哄而上送人头的场面,不过十之二三。不仅如此,能够强攻登城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强兵劲旅,让这支学生部队强攻城墙,苏联顾问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果然,当苏联顾问提出建议后,现场一时陷入了沉默。毕竟命是自己的,敢拿它不当回事的,总是少数。这时,彭干臣站了出来:“我上!”2月12日凌晨,随着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彭干臣率领着名奋勇队员,向着淡水城墙发起了冲锋。同时,黄埔军大部队也集中火力,向城头上的守军猛烈开火。

奋勇队

突如其来的进攻,让淡水守军着实慌乱了一阵,然而,他们很快稳住了阵脚,也发现了正在快速向城墙奔袭的奋勇队。冒着守军的枪林弹雨,奋勇队终于冲到了淡水城下。他们将一架架竹梯搭上墙头,彭干臣一马当先,三步并作两步,一鼓作气地登上了淡水城墙。此时,奋勇队伤亡已经过半,然而,在彭干臣的带领下,这支几十人的小分队全体上刺刀,伴随着阵阵杀声,向着城门口的数百敌军猛扑而去。面对这种不要命的进攻,淡水守军的心理防线崩塌,数千守军束手就擒,黄埔学生军首战告捷。

一般可能一辈子当一次敢死队就够了,但彭干臣好像上瘾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又当了三次敢死队!在接下来攻打五华县城时,彭干臣带领尖兵,伪装成陈炯明的部队,骗开城门,一马当先冲入城内,顺利攻占了五华县城,而彭干臣的一根手指也在战斗中被炸断。

奋战中的叶挺独立团

年8月30日,在贺胜桥战役中,由于突击过快,叶挺独立团陷入吴佩孚部三面包围之中。在这一关键时刻,又是彭干臣率领突击队,从侧翼打开缺口,一举攻占印头山高地,为最终攻下贺胜桥立下大功;北伐军进攻武昌时,彭干臣再次参加了爬城奋勇队,先后两次向武昌城墙发起攻击,虽然腰部中弹,依然奋战不止,被称为“铁军中的铁将”。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年安徽省府安在彭干臣头上的“敢死队队长”称号,倒是颇有“先见之明”。攻占武昌之后,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4师,彭干臣也担任了师参谋长职务。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彭干臣几乎必然会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然而,在年初,党中央一声令下,彭干臣离开军队,奔赴上海,开始了他的又一段历险。

当时的上海

白色恐怖下,四处漂泊

来到上海之后,彭干臣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指挥了上海起义,彻底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然而,好景不长,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一时间,腥风血雨、血流漂杵,无数人头落地,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瞬间变成了恐怖之城。

作为彭干臣的老上级,蒋介石对自己这名学生的印象相当深刻。因此,在蒋介石拟定的抓捕名单之中,彭干臣的名字,也赫然在列。面对浓重的白色恐怖,彭干臣按照中央指示,回到了老家英山县,开始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协会,为安徽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成员。就在这时,彭干臣接到了周恩来发来的指示:速来南昌!

4.12反革命政变

“4.12”反革命政变的惨痛教训,让党切身体会到了,把枪杆子抓在自己手里,才是革命胜利的基础。为此,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周恩来奔赴南昌,准备组织起义。周恩来深知,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必须有一批过硬的军事指挥人才,而勇悍过人的彭干臣,正是此时最需要的力量。

8月1日凌晨,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枪炮声,南昌起义获得了胜利。当天,在革命委员会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公安局长,第二天,他又兼任了南昌卫戍司令,成为了负责维护南昌城内治安的最高领导人。

南昌起义

接到任命之后,彭干臣迅速行动,他一边命令军警在城内继续搜索残敌,防止敌人破坏;一面在城内贴出布告,安抚居民,使南昌城保持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彭干臣从原先的卫戍司令部中搜出了多支各式枪械和大量弹药,同时紧急对警察队伍进行了训练,在极短时间内,为起义军打造出了一支宝贵的后备力量。

起义胜利之后,按照事前计划,起义部队开始分批向南转移,而承担殿后任务的彭干臣,直到最后一刻,才从南昌城里撤离。之后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了。起义军在向南转战的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重重围攻,最终,这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为了最终引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会师

在这个过程中,彭干臣去了哪里呢?原来,在随部队转战过程中,彭干臣按照革命委员会的安排,进行分散突围,然而,敌军搜捕力度实在太大,几次转移下来,他就成了“光杆司令”,彻底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虽然孤身一人,但彭干臣依然没有丧失信心,坚定地按照组织的安排,开始向着上海前进。从广东到上海,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过7、8个小时的时间,但在当时,这一段路程,彭干臣整整走了4个多月。

年12月底,彭干臣终于再次抵达上海,但是,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他,既不知道周恩来等人是否在上海,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组织。左思右想之下,他又一次走到了李次山的家门前,按响了门铃。当李次山看到这个小同乡时,差点没认出来。当年那个英俊的青年学生,如今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一眼看去,简直和乞丐没什么区别。

当时的上海

收获爱情,成为我党的“千面特工”

安顿下来之后,彭干臣向他讲述了这些年来的经过,并请他帮忙打听周恩来的下落。李次山满口答应,并马上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在上海各处寻找周恩来。当时,周恩来的确已经到了上海,但出于保密目的,整个上海知道他具体住址的,不过两三个人而已。李次山打听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彭干臣也并非一无所获。在李次山家中,他收获了宝贵的爱情。早年间,李次山在家乡收养了一个女童,将她带到了上海,并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江鲜云。彭干臣第一次来到李次山家中寄住时,也曾见过江鲜云,只不过那时江鲜云年纪尚小,彭干臣也只把她当个小妹妹。

江鲜云

多年之后,两人再次相见,江鲜云已经出落成了一个落落大方、思想进步的漂亮姑娘,而彭干臣经过多年戎马生涯的历练,更增添了几分沉稳刚毅的迷人气息。在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中,彭干臣与江鲜云之间情愫暗生,每每两人眼神相对,都似乎有了磁力,一碰上就舍不得分开。

两人的这些“小秘密”,自然瞒不过李次山的眼睛。年初,在李次山的主持下,29岁的彭干臣与17岁的江鲜云喜结连理,成了一对“革命夫妻”。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就在结婚之后不久,彭干臣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见到了周恩来,可谓是“双喜临门”。

在上海期间的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彭干臣留在了他的身边,开始做起了地下工作。年,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而负责训练班食宿和安全的任务,就落在了彭干臣夫妻的肩上。这年夏天,在上海爱文义路和麦特赫斯脱路的交叉口附近,一家蜂蜜商行开张营业,经营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彭干臣,只不过,这时他的名字,已经改成了黄春山,里里外外的职员,都叫他黄大老板。

利用这一身份的掩护,彭干臣夫妇先后成功地安排了3期干部训练班的培训工作,在这座小楼里,先后走出了许光达、蔡申熙、孙德清等几十名红军的高级指挥官。也正是在此时,彭干臣、江鲜云与周恩来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恩来与邓颖超

在此之后,彭干臣又先后到东北、平津一带开展过地下工作,而他的化名也一变再变,成了党内有名的“千面特工”。

英雄喋血,倒在冲锋的路上

年1月,彭干臣接到了新的命令,他告别妻子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儿子,只身来到了赣东北苏区。临走前,身无长物的彭干臣给妻子留下了一枚金戒指,作为家人的应急资金,另外还留下了一支钢笔,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然而,两人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告别竟是永诀。

奋战中的红十军团

来到赣东北苏区后,彭干臣担任了红十军团的参谋长,后来又成了苏区彭杨军校的校长。从年到年,彭干臣把军校办的有声有色,先后为红十军团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年底,红十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苏区向北进发。

一路上,蒋介石调集了20万大军前堵后追,红十军团多处转战,终因寡不敌众,在江西东北的怀玉山一带陷入重围。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彭干臣再次率领突击队,向敌人发起了殊死冲锋。然而,这一次,死神终于找上了他。在冲锋的路上,一颗子弹,正中彭干臣的胸膛。就在彭干臣牺牲的同时,在遥远的贵州遵义,一场改变了党和红军命运的会议正在召开,若是彭干臣地下有知,当能含笑九泉!

影视剧中被围困的红十军团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邓颖超、陈赓曾经多次寻找彭干臣家人的下落,辗转多处,才终于打听到江鲜云在山东工作,在取得了联系之后,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不过,由于彭干臣曾经在多地工作过,使用的化名又多达十余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事迹依然不为大众所知。

经过多方不懈的查证,终于,在年5月,彭干臣被确定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事迹,也被收录进了军事博物馆和南昌起义纪念馆,接受无数后人的瞻仰。在此,向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