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记者从邻水县文广旅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探索出旅游扶贫“四个模式”带动群众脱贫奔康,成效明显。
资源入股带动。邻水县通过探索景区建设与群众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景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景区开发区域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景区建成前按田元/亩·年、地元/亩·年、林地元/亩·年的标准进行补偿。目前,五华山景区、铜锣山及贵人槽生态文化旅游区所涉及的名贫困群众获得年人均固定收入元以上。
劳动就业带动。建立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根据景区建设项目用工需求,结合贫困群众年龄结构和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开展果蔬种植、花卉药材栽培、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到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务工,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把贫困群众变成产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前,巳开展与旅游相关的就业培训10期人次,其中贫困人口人次,华蓥山天意谷景区、同心湿地公园、长安乡乡村旅游示范带有6个建设工地,吸纳余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农旅融合带动。围绕“四主六特”产业,实行“旅游+农业”行动,按照“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农家乐,探索出“产业发展+贫困户”“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2个,已打造百亩花海2个、千亩药材、蔬菜基地6个、万亩脐橙标准化示范园区5个,建立乡村农家乐18家,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元。
文艺演出带动。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文化室、文化院坝,推出本土文化歌舞群众传唱形式,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到贫困村,非遗进景区活动,不断培养景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让景区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目前,到贫困村演出场以上,放映公益电影场,送图书1.2万册,帮助贫困群众增强了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乡村组建了50支“不得走、传得开、唱得响”的文艺表演队伍,已有贫困群众人参与演艺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