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宋闽南岁时诗中的饮食表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资深医生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饮食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科学洁净的水煮盐拌以至于今日享誉世界的中国美食,中国的饮食文化世代相继,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闽南岁时诗中以饮食入诗,不仅仅是表现人类的口腹之欲,尤为重要的是在特殊时日里对特定节食的拣选,这其中所含蕴的内在的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物质生产力,乃至诗人的阅历与性情,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民俗学价值与美学价值。

尊罍惬心

首唐宋闽南岁时诗中,与酒相关的有98首,大部分为宋诗,其中几乎所有岁时大节都有写作饮酒此一民俗事象。

综观宋闽南岁时诗,饮酒的场合主要是祭祀、宴饮,或者是诗人自酌。古人认为,人间的福祸取决于神明与祖先,因此祀神祀祖在岁时节日里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祭祀便需要一定的配享,由古至今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官方组织的岁时祭礼。

在民间,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地方、乡族的特殊规定,在同一个祭祀中也会准备不一样的饮食,但是略备薄酒却几乎是有志一同的,岁时宴饮活动包括宫廷赐宴、家宴、僚友诗朋之间的会饮等。在聚会场合,席上断断不能无酒,劝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觥筹交错间折射出古代中国好礼的社会心理。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中秋前后,朱熹与傅自得同游九日山,于月夜泛舟金溪,朱熹赋《知郡傅丈,载酒幞被过熹于九日山,夜泛小舟,弄月剧饮二首》赠傅自得,以纪一时之胜,朱熹与傅自得乃忘年之交,情谊深厚,上述三首诗中皆写了朋友聚会时的觥筹交错。

宴中无酒则无兴,面对溪光山色,举杯引满,渐深而极醉,乘醉而歌啸,可谓人生天地间一大畅事。

酒能添锦绣诗肠。在唐宋闽南岁时诗中,不胜枚举。另有一类诗人,于节日间或闭户谢客,或人在羁旅,自斟自酌,沉浸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之中。此类诗作可用“温柔敦厚”概括之,想人生失意无南北,而少许杯中物无疑成为诗人表情达意、抒写怀抱、排忧遣愁的有效手段。

仲参曾应礼部试不第,后以诗周游于士大夫之间,浪迹江湖,行踪不定,然而诗人于其重阳诗中并不作愤激之语,只言客居已有十载,逢重阳尤为思念故土。高登生逢乱世,际遇坎坷,扶、持、振、拂是高登的四个儿子。

远行在外,诗人对亲人的思念难以释怀,尤其是在以团圆为主题的除夕之夜,此时不禁泪洒杯盏。于呢喃低吟中淡露离愁,情感的宣泄含蓄而节制。

节日饮酒,浸以成俗,诸多岁时诗中每每提及,或形容其为醴液、琼醴、嘉觞,或言玉罄、尊罄、霞觞等酒器名,皆用以指美酒。然而因为每个岁时节日的特殊性,其代表性的酒饮并非一概相同,元旦饮椒柏、屠苏,端午饮菖蒲,重阳饮菊酒和茱萸酒,社日有社酒,皇帝诞日如千秋节特酿万寿酒等等,可谓色色皆异,令人目眩。

魏晋以后,人们在年节除了椒柏酒之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风俗。《荆楚岁时记》中亦有元日饮屠苏酒的记载。另据韩鄂《岁华纪丽》载,昔时有一草庵名为屠苏,有人居于其间,每年除夕此人会在井里放入特配药剂,再以此水入酒,喝了这个药酒的人新的一年皆不病瘟疫,后来人们便以草庵名“屠苏”称谓这个药方。

屠苏是一种混合多种中药的酒饮,韩鄂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记录了当时此一屠苏酒方,其中有包括花椒在内的八味中药,此八味的功效主要以散风除湿、保肝健脾为主。显然,屠苏酒与椒柏酒大体相似,都是以延年益寿、预防时疫为要。宋代闽南地区在除夕、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在诗歌中得到了记录。

菊花因为在农历九月开放,因此古代孟秋九月也称菊月。九月最重要的岁时节日即重阳,也因菊之称显,故又称菊花节,此节古以登高饮菊最为风行。

菊花成为辅体延年之物,与先秦及两汉时期形成的神秘思维逻辑及文化解释系统有直接的关系,九月九为重阳,酒乃阳水,饮菊花酒可消重九之厄。

在唐宋时期的闽南,重九饮菊几乎家家如是,既有如上述杂以黍米酿造的菊酒,亦有在酒中放入菊花的所谓泛菊。以菊酒入诗,不胜枚举,酒为节庆助兴,酒为诗人遣怀,僚友文朋临山则登山,近亭则登亭,穷天地寰宇入诗家肺腑,诗与酒的互为助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滋繁味异

相对于岁时节饮中“酒”的中心地位,闽南岁时节食无异于纂组缤纷。闽南地区位于南亚热带,境内既有平原,又临山脉,晋江、九龙江从中穿过,更不消说拥有宋时中国最大的港口和漫长的海岸线。

历史上闽南地区长期以大米为主食,以肉类食品、海产品及四季蔬果为辅助食物,在岁时节期间,无论祀神祀先,还是燕会嬉游,都决计少不了节食的身影,其中主要有肉类食物、河鲜、甜食和果品等。

彼时肉类品种非常丰富,可分为狩猎捕获类与家畜饲养类。祭祀的肉食一般采取的是蒸煮的烹饪方式,至今如是。所谓酒肉如山,表明了闽南人家以酒食祭祀的虔诚和将神人化的思维模式。

鳜鱼味鲜美,性甘平,益脾胃,肥健人,在古时相当名贵,是豪富之家的席上名菜,非一般百姓消费得起。无论鳜鱼在诗中是实指还是喻指,都可表现闽南人家居食鱼的饮食习惯。“饴”,用麦芽制成的糖浆。

在诸多岁时节日中都有甜食的身影,大抵取其甜蜜之意,是对生活怀抱的美好愿景。早在唐宋时期,传柑宴便是上元节俗,取柑橘吉祥之意。按此即传柑遗意,此俗或也与柑橘成熟于年末岁终有一定的关系,时至今日,柑橘依然是大年节期间必备的果品。

和富贵人家的精美节食相比,平民百姓乃至仕途、商场蹭蹬人士的节食则显得掣肘。陈元通曾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任德化县主簿,此诗即是任期间诗人登德化五华山所作。仅仅诗中所提到的食物,便能鲜明地表现诗人的隐士情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胡麻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刘义庆《幽明录》和李昉《太平广记》中均记载了一个传说,东汉永平年间,有剡县人刘晨、阮肇相偕上天台山采药,遇二女邀请至其家,给食胡麻饭。淹留不过半载,然而及其还乡,子孙已历七世,故后来胡麻饭也被称作神仙饭。

在唐宋闽南诗人的笔下,对诸多闽南岁时节食进行了描述。“圆汤”,指圆子汤。至迟在唐代,人们在冬至都要用糯米磨浆制成圆丸,下沸水煮熟,祀神祀先后,合家分食,取其团圆完满之意,亦谓之添岁。这个节俗在诗人随父戍闽后传到了闽南。

至食圆的习俗在《闽书》、《福建通志》中均有记载,端午食粽亦是如此。如上所述,冬至日一阳自地而生,食圆以象阳;五月阴气初起,食粽以象阴,这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天人感应,天人相通,人秉阴阳二气,利用五行六府,因此人也是时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唐宋闽南端午诗中未见“粽”字眼,多以“角黍”称之,又如“画舸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鬥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诗中还叙述了角黍产生的人文渊源,是为了纪念自投汨罗的屈原,以饲河中蚊龙。

近世以来,闽南人制粽多以糯米为主,材料丰富,或有猪肉、香菇、海鲜等,名肉粽。另有一种素粽,取糯米杂入釉米,浸泡碱水,再以竹叶捆扎,食用时蘸糖,俗谓碱粽。

寒食又称禁烟节,逮至近世,从节期到节俗皆渐与清明融合,遂至湮没鲜闻,今人只知有清明。今天闽南清明节的主要节食是润饼菜和清明稞,乃是古代寒食食俗遗风。宋时的闽南,主要的传统食品另有其他。

我国人民素有食杏的饮食习惯。至迟在汉朝,人们就以杏煮粥,《汉书》、《齐民要术》中有关于教民煮杏酪的记载。此外,《周礼》、《说文》、《春秋》等书中也皆论及杏。寒食时间是去冬至一百五日,大抵在孟夏时节,这许是寒食节食杏粥的原因之一。

在宋代,闽南就有重阳食糕的习俗。然而此俗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西京杂记》中最早提到重九食蓬饵,一说重阳糕的雏形就是秦汉时期的食品一“蓬饵”。蓬饵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

然此俗俗演变为宋代的重阳食糕后,它的原初涵义被覆盖,更多地是因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其步步高升的吉祥意味,因而才广泛地受到时人青睐。

重阳糕花样百出,《唐六典膳部》中所谓的麻葛糕,宋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中所言菊糕,单单《岁时杂记》中就提到了面糕、黄米糕、花糕三种,其中或荤或素,不一而足,因资料缺乏,尚难辨知宋闽南重阳糕的做法与成分。

结语

总而言之,唐宋闽南的岁时饮食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又表现出颇为独特的食风景象。它们世代相继,包含着闽南民众特定的情感与想望,流被及今,影响甚为广远,这些描写闽南饮食文化的岁时诗作也因之被赋予了特殊的时空色彩和民俗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