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丝苗米合作社举行分红仪式,名“合伙开荒”的村民股东领到了第一次分红,共同庆祝该村早造复耕复种的荒地喜获丰收。
就在半年前,黎洞村还有近亩荒地。多数田地由于年久失耕,复耕复垦要付出巨大成本,让人望而却步。“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了,加上地块零碎、效益低,大家都不种了。”黎洞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发说。
撂荒土地看着令人心疼,但“谁来开荒,资金从哪儿来,开好了谁来种,种了卖得出去吗”这些问题都摆在眼前。为此,黎洞村党支部和村民想出了“合伙开荒”的主意。
“我印象很深,今年1月23日,我们召开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专门讲整治撂荒地这件事。”张爱发说,村里详细地向村民讲解了复耕政策,让大家把撂荒土地先免费“让”出来,采取“合作社+股份制”的模式进行荒地复耕,用来专门种植丝苗米。
据悉,村里近亩撂荒地只用了一周多的时间便“收集”造册起来了,同时通过“发行”股、每股元的股份以及成立合作社,成功解决了撂荒地整治的启动资金和持续耕种问题。“村里共有户农户参股、分得其中股,另外股由乡贤和村委出资、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股份资产,共集得万元。”张爱发说。
今年81岁的村民李秀英年初也积极响应村委“合伙开荒”号召,出资元认购了2股股份,此次分得20斤丝苗米。
通过合作社种植丝苗米产业,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工人,打造“打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三金”模式,黎洞村逐步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到种植养殖产业中,实现了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据介绍,今年早造,黎洞村复耕复种撂荒地多亩、收获丝苗干米12万多斤;晚造复耕复种面积扩大到多亩,剩余的多亩准备用来发展‘稻虾共作’立体生态农业,预计年底前可完成所有撂荒地整治。
除种植丝苗米外,村里还利用资金建立鸡舍、用米糠喂养山地鸡,发展农家乐等,多途径增加收入。此外,合作社还利用资金购置了烘干机、碾米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黎洞村“发行”股份,合伙开荒的模式,是五华县探索长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利用的一个生动写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治理撂荒地对稳定粮食生产,守牢粮食安全“生命线”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五华县各地在整治撂荒地上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经验,不仅解决了“谁来开荒,资金从哪儿来,开荒后谁来种”的堵点难点,还让外出乡贤、企业、村民等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为耕地配制动力,实现耕地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化发展,耕地多年成片抛荒的困境得以破解。
汪思婷
汪思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