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开好活化利用良方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复制链接]

1#

珍贵的历史建筑,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也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

文化之乡梅州人文底蕴深厚,名士荟萃,曾云集了许多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重要人物,遍布政界、文学界、商界、艺术界等,他们曾经的住所是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宝贵遗产。

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区,梅江区近年来积极挖掘整合名人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以良好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区名人故居(旧居)活化利用。为诗画梅江添墨加彩的同时,也显现了梅州作为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文化责任和担当。

如何让这些名人故居(旧居)“活”起来,培育出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韵味?既有保护模式面临哪些困难?有无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解决方案?梅江区正探索一条制度化、多元化的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实习生徐子媛

通讯员钟戈丘怀好钟伟才陈绮冰魏键华

“家底”厚重

认定名人故居(旧居)51座

沿着窄窄的小巷走进梅城望杏坊一带,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包围。望杏坊位于梅城城西,起初为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随着城区的改造,如今扩展到包括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等区域。

在一口池塘前,有一座写着“鹤和楼”3个俊秀大字的老屋,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建筑。从堂屋深入别有洞天,“花头”后面建有一进二层的私塾,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这座融汇中西的不对称建筑,便是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的故居。

“鹤和楼的装修风格,反映了主人审美情趣与创新开放的思想,私塾则寄托了主人崇文重教的初衷。花园里,与楼同龄的高大桉树见证了族中子弟孜孜求学的历程。”西郊街道黄泥墩社区党委书记范文婷说,该建筑既有古代庭院的神韵,又极具客家特色。蕴含着主人精心构造幽静典雅的居室文化环境,以此教育子孙、熏陶后代的用心。

重修鹤和楼,是对名人的缅怀与致敬,也是让名人故居“活”起来,让城市名片“亮”起来的一个举措。今年3月,鹤和楼修缮保护工程启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建筑外立面和内部进行修缮维护,完成修缮后将进行相关布置展陈,供群众学习和传承。

作为中心城区,名人故居(旧居)在梅江区星罗棋布。以望杏坊为例,这一带仍留存着朝议第、醉经楼、仁风楼、贻谷楼、都察院、节操楼、秋官第、联科第等,它们与鹤和楼一样,是散落在城市间的沉睡宝藏。

为了全面摸清家底,加大保护力度,梅江区于去年出台了《梅江区名人故(旧)居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全区现记录名人48位、故居(旧居)51座,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梅江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有19处。

其中,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和荣禄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风眠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耕父故居(碧芬精庐)、黄任寰故居(郁卿黄公祠)、刘复之故居(七贤居)、德赞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云卿故居、张资平故居(留馀堂)、侯过故居、邓军凯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雪如故居、梁伯聪故居(鹤和楼)等9处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通过近年的努力,梅江区已全面摸清名人故居(旧居)的基本情况,并完成每处名人故居的基本情况收集整理工作。包括人物主要生平事迹、建筑名称、年代、面积、地址、风格、特色、价值介绍和名人图片、建筑图片等。

与此同时,梅江区委托专业技术公司开发全区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旧居)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化和动态化管理,这也是全市最早制定名人故居(旧居)认定办法和进行数据化管理的县(市、区)。

“名人故居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部分,但名人故居再多,若被‘深藏’则毫无意义,只有发现它、盘活它,与群众形成互动,名人所具备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形成合力

完善分类分批保护机制

步入梅江区金山街道月梅村莲塘片,整洁蜿蜒的柏油村道,通向李氏祖祠陇西堂。这是一座两堂四横的围龙屋,廊上斗拱描红画绿,上有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图案。香案背后的照壁虽然简朴,但上面密密匝匝的交格窗花足见精心与细致。

陇西堂一旁,挂有莲塘村道12-1号门牌的老屋,便是我国桥梁大师李国豪的出生之处。故居周边,新建成的李国豪院士事迹陈列室按照学生时代、校长院士、学术成就、家乡贡献等重要阶段布局纪念区、展示区,成为展示李国豪院士学术成就、弘扬院士“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向来客述说着一代桥梁大师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梅江区投入万元资金对李国豪院士故居进行修缮改造。昔日破旧的故居修葺一新的同时,也带动了该村的人居环境提升。过去故居周边脏乱的泥地如今成了平整宽敞的休闲步道,池塘里也种上了美丽的荷花。

“听到政府要修缮李国豪院士的故居,把村里的环境搞得这么好,我们也必须出一份力。”村民李国超说,不少村民自发捐款,包括他在内的10多户村民无偿出让了自家土地,为建设展馆、配套公共设施等提供空间。

在梅江区,名人故居(旧居)多为老房屋,历经风雨沧桑,修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梅江区意识到,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难题,应遵从分类保护分批保护的原则,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动力,通过多方协作来完成。

以林风眠故居为例,梅江区通过发挥林风眠先生的影响力,吸引中国美术学院参与设计,共同打造建成集客家特色与江南风格、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于一体,纪念性和日常性相融汇的林风眠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展示林风眠先生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侧,一座青瓦白墙、典雅别致的客家古民居,便是林风眠故居——敦裕居。据纪念馆管理人员介绍,纪念馆建好之后,每逢节假日阁公岭村总是热闹非凡,游客纷至沓来。纪念馆全年日均人流量可达到人以上,多为到此“打卡”的本地及外地年轻人。

“梅江区坚持的原则是,分轻重缓急、以点带面,梳理形成保护名录,先保护再利用,抢救一批保存状况存在问题的名人故居。同时,将部分名人故居纳入城市街区改造利用、乡村振兴等专题项目,以及属地旅游线路,融入属地旅游产业发展中,进一步推动人脉延续和文脉传承,构建起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机制完善、业态丰富的名人故居展示利用体系。”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引领,另一方面相关各方要参与其中,讲好名人故事,让年轻人喜欢,让老故事出新出彩,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名人故居(旧居)的保护。

焕发新机

突破修缮后可持续利用难题

经过保护修缮,重露“真容”的故居(旧居)下一步该往哪儿去?

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认为,如果修缮后只是将其空置,意义并不大。保护名人故居(旧居),不只是保护一栋建筑,更是保护其背后的人的精神文化价值。可选择引进不会对文物造成再次破坏,而且富有文化、社会意义的项目,比如开设博物馆、纪念馆、打造研学基地等,供公众参观和使用,最大限度发挥古建筑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此,梅江区坚持因“人”制宜,重点突破名人故居(旧居)修缮后可持续利用难题,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

朱云卿是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英勇善战的红军将领。他历任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理部长;他鏖战井冈山,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他驰骋疆场,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得力助手。

年,梅江区斥资百万在朱云卿故居周边建设朱云卿事迹陈列室,打造集革命历史教育、党史培训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学习基地。铭记先辈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资源与诗画梅江有机融合。

如今,陈列室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前来学习,通过革命先烈的事迹鼓舞党员干部。如在讲解员讲到“保卫苏区弹尽力竭”这一板块的时候,便把投影仪打开,照片前面的玻璃上便出现了黄洋界保卫战激烈战斗的画面,变刻板说教为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党课对党员的吸引力。

不过,由于名人故居(旧居)数量多、保护难度大,无需全部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而是要通过论证,选择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比如名人在此居住时间较久、创作过伟大作品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等。

在新时代的生活场景里,城市行走是人们所热爱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利用闲暇时光,漫步、徜徉于城市里各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角落,在历史风貌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留下自己的脚步,也用自己的方式倾听、阅读、打量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当下。

“做好名人故居(旧居)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仅从近两年来看,就能发现越来越多人愿意到这些场所参观,大大丰富和补充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林勇军表示,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名人故居(旧居)作为现有的原生态客家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红色教育、文化旅游、文明城市创建等结合起来,将成为今后的核心文化喷发点和后发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

■相关

熊锐故居

9月全新亮相

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近期,位于梅江区三角镇新塘村的熊锐故居修缮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梅州办学陈列馆、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展现抗战时期中山大学东迁梅州办学的历史图景。

熊锐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曾任国立广东大学政治研究班教授兼附属中学校长、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迁至粤北,在梅县、兴宁、蕉岭、五华等地留下办学印记。

年,广东省作出“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华南教育历史文化挖掘,弘扬华南教育精神。为重拾这段历史,寻根教育先驱们的抗战足迹,同年10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带队成立指导专家组赴梅州市梅江区中山大学办学旧址,对梅江区正在开展规划建设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进行调研和指导。

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目前,梅江区正采用“1+N”(1个主馆+全市21处办学纪念地)模式,对熊锐故居进行重点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主馆“1”通过学脉渊源、客家革命、战时迁徙、辗转粤东、复员广州五大单元板块,通过史料和多媒体手段,使之成为集历史展示、教育研学、多媒体互动、参观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纪念馆。“N”则为多个办学纪念地,包括对金山顶博物馆、大觉寺、侨建楼、守成居等保存情况较好的纪念地进行打造。

熊锐故居的规划设计工作,按照省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充分借鉴韶关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规划建设经验。专家组认为,在熊锐故居的提升打造方面,应提高站位,发挥区位优势,融入江南新城建设,未来可将其打造成为梅州南部中心城区的重要文化展示中心。

据悉,该馆由中国美术学院团队设计。整体以红灰色为基调,加以梅州特色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大气、充满历史感的氛围。“熊锐故居修缮工程总投资0多万元,是梅江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项目之一。自5月启动修缮以来,目前故居房屋维修等工作有序开展,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约80%,将于9月正式开馆。”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