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南方,有个小城,这里下至蹒跚学步的孩童,上至花甲之年的老人,都对足球有着迷之热爱,足球文化已经深深嵌入了他们的基因,这就是足球之乡——梅州。
足球在梅州已经风行百年。岁月不老,初心不改,重振球乡雄风,恰逢其时。
“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好足球发展工作。在今年初召开的省两会上,“深化足球改革发展,加快梅州足球特区建设”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10月19日至20日,省委书记李希到梅州调研期间,来到五华县横陂镇联长村的国家运动休闲(足球)特色小镇考察,强调要充分发挥足球之乡底蕴,强化特色产业带动作用,将足球运动和人才培养与体育文化、生态旅游、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相融合,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
在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与中国足球协会、广东省足球协会的指导与推动下,梅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推进足球特区创建工作,摸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欠发达山区足球发展模式,努力为广东足球、为全国足球贡献梅州的智慧,发挥梅州足球的力量。
让小足球踢出大产业,让小足球带出大事业。“我们要带着感情认识足球、带着热情服务足球、带着激情振兴足球!”梅州市委书记陈敏指出,梅州要传承弘扬足球文化,点燃足球城市梦想,把足球之乡品牌擦得更亮。
●撰文:陈萍丘黎明
百年球乡历史
足球已嵌入梅州人的基因
为何梅州人如此热爱足球?这得从一百多年前讲起。
梅州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据《五华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年),德国、瑞士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长布元坑教会创办中书院,两人在书院教学生踢足球。这是现代足球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的记载,五华元坑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近百年来,梅州为国家培育了许多足球名将,有威震亚洲的球王李惠堂,中国足坛名宿曾雪麟、池明华、王惠良……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先后为各级国家队、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超过名优秀足球运动员,位居国内各输送城市前列。
在梅州,足球运动一直以来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年梅县有支足球队,赛事频繁。据《梅县体育志》记载,年仅梅县就有各类足球队支,球员2.4万人,超过15万群众参与足球运动。上世纪80年代,梅县地区的足球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形成全年龄段赛事体系,呈现出全民足球的盛况。
迄今,梅州的现代足球历史已有近年,拥有数十万足球人口。
在梅州,你可深刻感受到,足球是这座城市的脉搏,拥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校园操场,在足球公园,在每一块绿茵场,都有球队在训练或比赛,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梅州足球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客家人敞开胸怀接受现代文明的一个缩影。依山而居的客家人敢为人先开展足球运动,这种开放、求新的思想观念,塑造了客家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奠定了梅州足球之乡的历史地位,更激发了今天客家人继续奋勇拼搏、光大足球运动强大的自信心!
凝聚振兴力量
改革创新探索山区足球振兴路
一百多年来,梅州足球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暗淡的低潮期。
为重振梅州足球,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足球改革方案、三年行动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不断理顺足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足球事业发展,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欠发达山区足球发展模式。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出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对振兴足球的重视和决心,为足球振兴路指明了方向。
在年6月召开的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强调,推动足球改革、创建足球特区,要用激情追逐足球“两个梦”,即追逐中国足球强国梦和球乡振兴梦;要用热情办好足球“三件事”,即发展足球产业、建设足球场地、培育足球文化;要用感情踢好足球“四类赛”,即踢“强”职业足球、踢“精”青训足球、踢“大”校园足球、踢“火”社会足球。
梅州市市长张爱军则提出了打造南派足球“一地三田”的目标,他表示,要围绕打造国内一流足球城市,按照“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总体思路推进足球改革,以争创足球特区为龙头带动足球事业和产业发展,以编制梅州发展足球新十年规划和足球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为助力,做好“特”字文章。
梅州在足球改革上的勇于尝试和创新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肯定。去年8月,中国足协召开第十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张爱军当选为新一届执委,在足球执委中是唯一的地级市市长,国家也将进一步在青训、赛事等方面给予梅州更多支持,鼓励梅州继续探索欠发达地区发展足球的新模式。
明其向则知其所至。围绕要求和目标,梅州率先提出振兴足球“五抓五实施”,即抓组织体系建设,实施“三足”工程(足球办公室、足球运动中心、足球协会);抓场地设施建设,实施三进三边工程(进学校、进景区、进乡村,路边、山边、村边);抓赛事体系建设,实施两个“四大”工程(四大联赛:足协联赛、村镇联赛、校园联赛、职工联赛,四大杯赛:足协杯、青年杯、七一杯、客家杯);抓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名裁判员、千名教练员、万名运动员);抓足球产业建设,实施一县一品工程(产业发展重点:总部经济、培训、制造业、智慧大数据、足球竞赛表演业、足球+)。
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梅州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断深化全市各级政府发展足球运动管理的机制,强化各级足球协会的实体化建设,形成了从市、县到镇、村四级足球协会网络。
“在‘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以创建梅州足球特区为重点,积极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梅州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在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州足球将更上一层楼。
打牢场地基础
争当全国足球场地建设的排头兵
解决场地问题是发展足球最基础的一步,梅州走上了一条系统化的场地建设之路。
在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一座重达两吨、高6米的“球王”李惠堂雕像矗立在公园大门前,背后是六片崭新的球场。
近年来,梅州多了许多标志性的体育场馆,例如,改造或新建的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梅县区曾宪梓体育场、梅江区九天社区足球场、五华县横陂足球小镇、五华奥体中心和长乐游泳池、蕉岭(南沙)体育馆场、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
这些场馆的背后,体现的是山区市梅州不遗余力发展足球的决心。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力抓场地设施建设,实施三进三边工程,即足球场“进”学校、乡村、景区,实现路边、村边、山边都有足球场,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引导企业参与其中的建设。
“以前想踢球,场地不好找,这几年新建了很多球场,踢球的人自然就多了。”市民李东军说,梅州正逐步实现随时随地踢球的“足球自由”。
据了解,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足球场建设作为振兴梅州足球、创建足球特区基础性标志性工程,层层分解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建设。
目前,梅州已完成块足球场地建设,达到每万人两块场地,这个数据可以说是全国足球场地建设的排头兵。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先后获住建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全国城市社区足球场地示范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足改办授予“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等称号。
充足的足球场也让梅州具备了承接和举办赛事的场地基础。
打造赛事品牌
“来梅州踢场球,踢场球到梅州”
在今年12月举行的梅县区四镇十六村村级足球联赛中,丙村镇的球员老吴在场上带球奔跑的拼劲一点也不输年轻人。他说:“足球是一辈子的爱好,给我带来充实、健康、快乐的感觉。”
这是梅州首个村级足球联赛,参赛队伍多,群众热情高,覆盖面较广,年龄结构跨度大,现场参与看球、议球的村民络绎不绝。
“这是一次激发基层足球活力的试点工作,是丰富镇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浓厚基层足球氛围的新举措。”市足协相关负责人说。
在梅州,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建设梅州足球特区的底气所在,正是有了群众的热情,梅州足球才得以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据统计,全市每年举办各类足球赛事多场次。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足球的狂欢。足球已经成为梅州人民群众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出现踢足球的人比唱山歌的人还多的局面。
梅州的社会足球蓬勃发展。全市构建起体育、教育、社会三个系统衔接有序、等级分明的竞赛体系,现有多家业余足球俱乐部,背后是多家企业的支持。
不仅群众热爱足球,梅州企业也有浓厚的足球情怀,上至职业比赛下至草根足球赛,均能看到企业的身影。赛事的组织除政府的牵头外,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赛事的经费常常得到多方的支持。
今年12月,梅州市第三届超华·客家杯“一带一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热闹开赛,此次赛事是由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赞助,该公司凭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多年来积极参与梅州足球的振兴与发展。
这是该系列比赛的第三届,第一届得到了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第二届得到了伊利集团独家冠名,在梅州的企业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着足球事业的发展。
对内,梅州积极构建品牌赛事,形成了“四大联赛、四大杯赛”赛事品牌,其中,客家杯“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已经成为梅州的国际赛事品牌。对外,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比赛,例如例如中甲联赛、四国女足锦标赛等。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梅州顺利举行了中甲、中冠联赛等。无惧挑战、严防布控,梅州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赛事精彩、防疫安全的完美答卷。同时,科学、有序开放部分观众看台,让足球找回了原本的容貌,向全国展现了足球之乡的风采。
随着办赛经验逐渐丰富,办赛系统日趋完善,在梅州举行的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也越来越多,这是全社会综合协调能力的表现,也是国家和省对梅州发展足球事业的肯定。
“这些年,梅州通过承办赛事,通过创建文明城市,群众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卫生、酒店、交通、安全等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裁判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也在不断地加强。这些都使得梅州具备了良好的办赛基础。”梅州市副市长张晨表示,梅州正朝着成为一个著名的赛事承接地的目标努力,把“来梅州踢场球,踢场球到梅州”变成球乡品牌。
筑牢发展根基
打造足球人才丰产田
走进梅州市青训中心,小队员们在外教的指导下,进行着控球、带球、传球等基础训练。“Runup!Runup!”外教一边拍手一边喊着,很快就把球场的氛围调动起来,小队员们也逐渐进入状态。
年,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引进2支葡萄牙外教团队共6人执教足球项目,开启了外教进梅州体校青训的先河,也让梅州的青训与国际接轨。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梅州足球未来发展的基础,加大对青训的投入力度,已经成为梅州各方的共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足球名宿加入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工作。前国脚谢育新回乡后便积极投身于青训工作,创立育新足球俱乐部,立志培养足球后备力量,推动家乡足球青训发展。
近年来,梅州构建了中国足协青训中心、省市县三级体校、职业俱乐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社会青训组织“五位一体”的青训体系,组建完备U7—U15各年龄段青训梯队,涵盖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各年龄段,全市青训已向形式多元化、网点普及化发展。
随着梅县富力切尔西足球学校、五华客家精英足球学校和嘉应学院运动训练(足球)本科专业顺利开学,以及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打通了梅州市中小学校到市县体校、足校,再到大学或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人才输送通道。
梅州在青训方面动作频频,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成果颇丰。据统计,近年来,梅州青训体系培养了名足球后备人才,向省级队伍输送6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21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90人。
饶伟辉、刘彬彬、叶楚贵等入选国家队、国奥队,温木莲晋升国家级裁判员,国家U14、U16、U20、U22及女子五人制国家队等国字号队伍再现梅州籍球员,各级职业联赛中梅州籍球员不断涌现。
产业新突破
打造足球产业融合示范田
今年9月,中甲梅州赛区在五华横陂足球小镇拉开帷幕。首场比赛由东道主梅州客家队迎战辽宁沈阳城市队。最终,梅州客家2比0击败对手,取得新赛季开门红。
五华横陂足球小镇是五华足球产业的重头戏,近年来,五华县把足球小镇作为足球产业发展的龙头来运作。其中一期投资16亿元,已经建成运营,可同时接待人训练、比赛及吃住。正是看中了小镇得天独厚的环境,不少国内外的职业球队前来此地集训。
随着大型比赛在小镇举行,许多球队前来训练,足球小镇已经成为促进县域脱贫攻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10月,五华足球小镇创造收益多万元,拉动当地经济收入2.5亿元,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这是梅州发展足球产业的一个缩影。
根据市委、市政府打造“”绿色产业战略要求,体育产业作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梅州突出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打造足球产业融合示范田,按照谋划储备项目,推进在建项目,提升传统项目的原则,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如今,梅州正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三个一”项目,目前全市有19个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年预计全市体育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达到8.54亿元。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梅州委托专业团队制订和起草了相关报告,为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于今年4月印发《梅州市推动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实施方案(—年)》。此外,梅州还探索建立年度体育产业年度调查机制,委托嘉大团队开展年度产业调查工作,摸清底细,准确掌握产业发展情况。
小足球踢出大产业,小足球带出大事业,梅州的足球产业取得了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梅州市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足球为特色,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梅州五华、梅县富力足校分获年度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足球产业发展中,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探索打造独具特色和富有吸引力的“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据统计,年受疫情影响,梅州市各类体育机构达家,梅州市体育产业总产值预计达15亿元,比上年下降1.9亿元,体育产业税收达0.58亿元,同比下降1.22亿元。近两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平均增加达5.6%。
接下来,梅州将围绕建设“一地三田”目标,深入实施《梅州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年)》《梅州足球特区发展规划》,大力培育以足球为重点的场馆运营、赛事培训、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智慧体育等“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并引导以足球为核心产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支持足球(体育)类企业积极从事足球运动器材、设施装备研发建设等。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看梅州足球的“十三五”,是振奋,是雄起,“十四五”梅州足球走向何处?答案非常明确——建设梅州足球特区。年,建设梅州足球特区被列入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体育强省实施纲要》,成为球乡发展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