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古邑新气象全面释放镇能量南方新 [复制链接]

1#

华城镇,坐落在五华县腹地的千年古邑,传承着璀璨的历史荣光,如今的定位是县域副中心,是引领和辐射县域北部组团发展的重要位置。华城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吹响了向经济强镇、现代化城镇发展的号角。

在中心镇发展的关键节点,年1月华城镇被列为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华城镇在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通过机构设置、权限下放、财力流转等多措并举,有力破解乡镇在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看得见、管不好”难题,成功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镇改革方案,激发镇域发展活力。

千年古邑,因改革而兴。两年之变,何以可能?

强县必先强镇。五华县认为,中心镇是推动城镇化的核心力量和推动五华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华城镇稳步推进改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城镇扩容提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古邑新城。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张炳锋郭思敏

放与管

给人给钱给权

释放镇域发展活力

“当时我把文件读了三遍,充满信心和希望!”华城镇财政所所长温洪流至今依旧难掩喜悦之情。

他所说的“文件”,是年7月25日印发的《五华县推进中心镇(华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行政改革涉及的“人权、事权、财权”等关键问题,结合五华实际,让当地干部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改。

在改革之初,放哪些,如何放,效果怎样?

据悉,以实际需要、宜放则放的原则,第一年县里梳理项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综合考虑乡镇承接能力逐步下放,有序下放,确保交接中不出现服务“真空期”。

如今,华城镇的群众办事都离不开“一枚印章”和“两口铁箱”。

一枚印章是“华城镇审批服务专用章”。对于县里下放的政务服务类事项,工作人员只需加盖“审批服务专用章”即可完成办理。

两口铁箱,指的是对于那些审批权限没有下放的服务事项。工作人员会用统一定制的铁箱装好,寄往县政府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再寄回乡镇。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行政服务,让群众得到了权限下放的实惠。华城镇维新村村民李春林就亲身体验了盖房的便利,喝上“头啖汤”的他直言十分满意。

权限下放之前,老百姓在城区建房要先向镇政府提出申请,复核后再向县住建部门申请规划许可。然后向自然资源部门申请用地许可,再向住建部门申请报建,最快1个月才能拿到准建证,慢的话则要60天。

“现在可方便了,镇政府就能办理,15天的时间,也不用我来回跑。”李春林提起这事,不禁竖起大拇指。据悉,建房审批时限由60天缩短到半个月,约15万人收益。

权限下放,意味着责任下放,如何确保镇级政府“接得住、管得好、用得活”?

自推行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五华县举行多场培训会,对象是各镇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以及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县直单位业务骨干详细介绍相关事项审批流程及注意要点。

据介绍,除了开展集中培训外,当地还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办公室,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业务指导、培训和监督。

要用好这把赋权的“尚方宝剑”,伴随事权同时向乡镇转移的,还有人财物的配置。

长期以来,乡镇内设机构“向上对口”,上面布置工作,镇里就有相应办公室来承接。虽然部门多,却总有人感觉无所事事,而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却人手紧缺。

因此,华城镇借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结合镇域发展需要,将原来的九大办公室和七大服务中心重新整合,设为9个综合性办公室和4大服务中心以及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把想干事、有干劲、能干事的干部调整到重要岗位,对干部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与此同时,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对下放的事权,五华县还给予相应财力支持,将镇域税收、国有土地出让金、行政处罚等收入给予一定比例支持,非税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由县财政%补助给华城镇。

内与外

提升幸福指数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以前都是要向上级伸手要钱,赚来的钱也要上缴,现在就有一定财政自主权了。”温洪流表示,创新的财政管理模式,彻底激活了镇域的经济活力,也催生了经济动力,可以大胆地去谋划项目,加快镇域发展速度。

华城镇集中力量办实事,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

走进华城的圩镇,踏上那条昔日百姓口中的“环城河”,看到的是干净的路面,两边的商铺规范整洁,没有一点以前“脏、乱、差”的痕迹。

“我在这里开店好几年了,以前我们都叫这条街‘环城河’,一下雨就浸,经常要做好抗洪抢险的准备。”环城路的店主张俊杰告诉笔者,道路修好后,店租都涨了30%—50%,生意比以前更好了。

升级改造一批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公园、老旧小区,顺利打通了一批“断头路”……这一系列的城市扩容提质措施,着实让圩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城镇重点做好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和人居环境三项事业。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公共基础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并成功创建了广东省卫生镇。

可以看到,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华城镇明晰了内与外的辩证关系。于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焕新镇内的面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于外,就是引进项目、引进产业、引进企业、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走进位于华城镇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埋头进行伞式柔光箱的缝制,每个工人旁边的箱子里都堆满了做好的产品。

“我们的总部和大部分厂房在深圳,其他地方的政府也找过我们到当地落户,可是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华城镇。除了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外,还因为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华城镇的变化让我们对在这里发展充满了信心。”该公司的董事长曾国章说。

如今,华城镇实现“人权、事权、财权”相匹配,确保下放的事项办理更加便捷,机构设置更加精简,政府效能更加高效。

华城镇公用事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黄金玲介绍,改革前,窗口设置属于各部门开设的“小窗口”模式,群众办理哪个部门的业务,就去哪个窗口排队。虽然窗口多,但总体上办理速度慢,还容易出现各窗口“冷热不均”的情况。

改革后将一楼窗口改为综合窗口,办理人社、卫健、民政等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二楼窗口则办理市场监督、城乡建设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事项。“群众只需‘进一个门、到一个窗’。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工作人员之间也可以有序调动,改变了以往‘有人忙、有人闲’的状况。”黄金玲说。

借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中心镇试点、工业园区建设和梅龙高铁建设等多重发展机遇,华城镇坚持“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工作原则,成功引进了中国联塑集团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深圳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入驻投资兴业,拉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旧与新

古邑焕然新生

高铁新城顺势崛起

“华城古迹长乐宫,狮雄古塔在城东。”一首童谣,唱出了千年古邑华城镇(旧称长乐镇)的深厚底蕴。

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在该镇五华山下筑长乐台,长乐镇的名字由此而来。虽然长乐台早已损毁,但山上遗留的秦汉时期的陶器碎片,仍在诉说着当时的繁华与荣光。而历经了多年的风霜,狮雄古塔依然矗立不倒。

传承着璀璨的历史荣光,华城镇如今的定位是县域副中心,五华将其摆在引领和辐射县域北部组团发展的重要位置。

华城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区位优势,立足华城“一核一轴三区”镇域发展格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以夯实基层党建为落脚点,在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基层治理上出实招,乡村振兴上做文章,公共服务上强保障,体制改革上敢创新,推动华城重塑昔日辉煌。

时间回到年,那一年对于华城镇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当年除了“华城镇被列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这一好消息,“梅龙高铁在五华华城设站”更是变不可能为可能,圆了五华多万百姓的高铁梦。

高铁疾驰,能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项目流。在千年古邑建高铁新城,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继续深化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小河有水大河满。五华深刻意识到,镇域兴则五华兴,镇域强则五华强,“强镇扩权”已经成为华城镇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可以预见,华城镇将成为五华县镇域经济“领头羊”。

东延、西进、北拓。向东延伸,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化进程,做好硬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向西挺进,大力实施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建设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向北拓展,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

以业强镇,以城兴镇。镇域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潜力所在。对于华城镇而言,特色产业成就了镇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再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

华城镇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发展原则,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天庄生态农业、茶树菇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和鹰嘴桃种植基地等农业项目。

与此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成果,通过充分挖掘镇内悠久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生态禀赋,串珠成链,成功打造了“城乡融合·十村联动”文旅产业发展带,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点赞。

五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城镇党委书记张少凡表示,华城镇全力打好改革牌、经济牌、文化牌、服务牌、生态牌五张牌,做实做细产业发展、数字乡村、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和生态环境文章,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城镇扩容提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和乡镇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状元福地·古邑新城”。

■一线实践

乡镇体制改革

推动“十村联动”

两年来,深化乡镇体制改革对华城镇的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力,该镇构建起“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共学”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从五华县华城镇葵富村沿着五华河岸出发,一幅15公里长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山川绿环翠绕、乡间如诗如画、村貌焕然一新,满眼尽是生机与活力。

这是华城镇“状元福地·十村联动”打造新农村连线连片示范项目,让人印象深刻。

“状元福地·十村联动”是华城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契机,全面整合葵富、湖田、高华、南方、黄金、黄埔、西林、塔岗、城东、齐乐10个村的人文历史、生态禀赋以及山水田园资源等,因地制宜,连片推动,着力打造的一个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特色水乡、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

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摸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沿河沿江地带,则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铸就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齐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十村联动”的打造,是华城镇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发展路径的生动写照。

作为五华县首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聚焦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乡镇干事更有干劲,体制机制关系更加顺畅。在推进“人权、事权、财权”下放改革中,充分考虑并理顺左右关联和上下关联情况,实现“人权、事权、财权”相匹配,确保下放的事项办理更加便捷,机构设置更加精简,政府效能更加高效,财政活力更足更加充裕。

如今,华城镇通过下放管理权限,理顺职责关系,创新管理体制,优化组织架构,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圩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