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而在梅州五华下坝人的眼里,这一天却是比过春节还隆重的日子。元宵节的晚上,梅州五华河东镇下坝,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个家庭高朋满座,村民们戴上牛角,敲起锣鼓,舞起龙狮,这场已有年历史的“下坝迎灯”活动正是拉开了序幕。
祖屋前准备迎灯活动
大街上迎灯队伍
梅州五华“下坝迎灯”游行闹元宵最早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时间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地点在五华水寨老圩(今为河东镇)擎灯游行。相传“下坝迎灯”下坝迎灯活动是下坝村民为纪念七世祖周仙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而流传下来的民俗,至今已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是五华当地最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闹元宵活动。
绚丽多姿的灯展
璀璨的烟花庆祝迎灯
五华“下坝迎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正月十五下午,村民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场面颇为壮观精彩,一场浩浩荡荡的迎灯达到最高潮。
年轻人上街迎灯
多次多彩的灯饰
拜完公王爷,人们回到各自祠堂,在年轻人上街迎灯之际,妇女们提前将祠堂布置好,桌子上摆满了糕饼干果,还有热腾腾的下酒菜,白酒也早已准备妥当。众人举起酒杯敬长者,喝花酒这便开始了。喝花酒上有升灯、猜拳、斗酒、吃“新丁”酒等活动,一直持续到一点多,热热闹闹的下坝闹元宵才算结束。
祭祖活动
据悉五华“下坝迎灯”在年成功申报为五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且在年成功申报为梅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坝迎灯申遗成功
五华“下坝迎灯”有着重要的文化及社会价值,深刻体现了梅州客家人崇拜祖先,团结向上的客家精神。对于五华下坝人来说,春节可能因工作原因无法老家度过,但是每年的元宵节,是他们千方百计也要回老家的日子,因为他们一定要回家参加“下坝迎灯”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于客家本土文化的认同,对寻根问祖的意识强烈。
梅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兴宁的“”晌丁节“”,丰顺的“烧火龙”,五华“下坝迎灯”,一个个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客家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元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