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异林家义小雪已至,寒意渐浓。海拔近千米的五华山上,家住于此的周贵华心里暖暖的。周贵华是长寿区云台镇拱桥村村民。几年前,在*协人的结对帮扶下,靠种植红薯、在专业合作社务工,一家实现了脱贫摘帽。堂屋内没了堆积如山的胭脂红薯,房间一下变得宽敞整洁了许多。“今年在家门口就把一千多斤红薯卖完了,价格也不错,每斤一块三……”盘点收成,喜悦洋溢在周贵华的脸上。而在一个月前,周贵华和村民们还在担心,今年丰收的红薯会不会烂在家里。村民们的担忧,牵动着长寿区*协主席张华的心。拱桥村是市级贫困村,也是长寿区十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因特殊的山区气候,当地生产的红薯色如胭脂、皮薄如纸、软糯如泥,全村种植面积达亩,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两年前,在长寿区级领导定点包干脱贫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张华挑起了联系拱桥村的担子,区*协机关也结对帮扶云台镇,机关16名处级干部与当地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帮扶物资30余万元,帮助发展专业合作社2个、致富带头人5个、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家。两年来,田间地头、农村院坝留下了*协人的足迹和汗水;朴实的村民们,对*协人有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脱贫工作进展怎样?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还有哪些困难……”10月22日,一直牵挂着山区乡亲们的张华,再次赶赴拱桥村,深入湾组院坝,蹲点督导脱贫。“上面还有村民吗?”在五华山半山腰处,走访村民曹元秀家后,正准备折返下山的张华发现,山上隐约还有一栋农房。“有,还有周贵华一家。”得知建档立卡贫困户周贵华在那儿居住时,张华提议,步行上山去看看。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20多分钟后,张华来到了周贵华的家。看到大门墙壁上张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标志牌、农村住房安全等级标志牌”,张华细心地逐一查看上面公示的内容,并面对面地向周贵华了解核实情况。随后,张华又走进厨房、卧室,实地查看“两不愁、三保障”*策的落实情况。交谈中,得知今年村里的红薯丰收,但因为山高路远,目前销售比较困难时,张华拍着周贵华的肩膀,安慰道:“莫着急,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当天下午6点调研结束后,张华又临时改变返程计划,在村委会召集镇村干部,一起商讨解决红薯销售存在的问题。集体的力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镇村干部一边积极引导村里的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等渠道加大红薯销售力度。而另一边,*协人也开始发力——共青团界别的委员策划了“体验农耕,助力脱贫攻坚”活动,近百名城里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参与其中;农业、工商联等界别的委员也展开了